很多人不了解赵国和上党,
赵遂派兵上党...秦人围赵括..40多万人都是这样。王悔不听赵豹的计划,所以有长平之祸。-史记赵世家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占韩国野王,将韩国上党郡变成飞地。上党“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天为党也”,因地形危险,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中原”之称。秦国早已虎视眈眈这肥肉,攻占野王就是为上党铺路。自孝公变法以来,秦国一步步走向强势,再经惠文王、武王两代经营,到昭襄王在位时,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img]545401[/img]
由于与秦国接壤,韩国挨打不敢哭,韩桓惠王甚至派使到秦国谢罪,表示愿意割让上党郡给秦国求和。秦国自然很乐意不战而得上党17座城。然而,韩国上党郡最高长官、郡守冯亭却不愿降秦,决定投靠赵国。得知消息后,赵国君臣立即开会讨论,结果也分为两派。反对派认为,此时接受上党郡无疑会导致秦赵两国正面开战,机会成本过高。而支持派则认为,派大军长期作战未必能得到一座城市,现在17座城市送到门口不要白不要。
赵孝成王在眼前利益和未来危险中,选择接受上党。赵国有信心做出这个决定,秦军吓得其他国家只能吓到赵国。自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以来,赵国的军事力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后来又吞噬了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成了北方霸主。在林相如、廉颇等人的帮助下,继任者赵惠文王延续了赵国的强势。赵孝成王有两代先王留给他的大好局面,自然不怕隔壁的秦国。但秦国也不容易惹,到嘴里的肥肉被赵国抢了,一场大战开始了。
[img]545402[/img]
赵国君臣知道即将到来的战争,于是提前派出廉颇驻军长平等待秦军。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命左臣长王米率军攻占上党,赵军于长平接应上党人入赵。王米和廉颇打了好几次仗,秦军不仅占领了赵军的两个据点,还杀死了四名都尉,廉颇决定坚持下去。作为一名老将,廉颇知道此时不能急于求成,但赵国的国力经不起长期的消耗,赵孝成王最终决定换将军。
赵国换了赵括,秦国也偷偷换了白起,60万秦军和45万赵军即将迎来大决战。初出茅庐的赵括是白起的对手,结果赵军惨败,赵军“四十多万人都是”。长平战争是战国后期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也是战国历史的最后一个转折点。战胜秦国离统一世界又近了一步。长平战争的导火索是上党郡。如果赵国不抢秦国的肥肉,能避免这场战争吗?答案是,没有!
[img]545403[/img]
要知道,秦国完成变法后,在军事扩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攻占巴蜀之后,更是有了统治世界的心。秦国要想统治世界,就必须与六国进行大决战,当时六国中军力最强的赵国也难以幸免。也就是说,无论赵国是否接受上党,秦赵之间都会有一场战争。南宋史家胡三省说:“秦有吞天下之心,使赵不受上党而秦得之,也要根据上党而攻赵。”
从这个角度来看,赵国接受上党是短期和长期的最佳选择。如果你接受了上党县,如果你赢得了秦国,不用说,你不仅可以白捡17座城市,还可以依靠上党的地形有效地防止秦国向东扩张。如果你不接受上党,上党也将成为秦国未来攻击赵的桥头堡。从战略上讲,赵国接受上党没有错,但长平的惨败使它错了。
因为上党,后续的长平之战引发了长平之战 赵国接管上党真的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