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眼里,名和字这是一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那古人的名字和名字有什么区别呢?
《礼记· 记载:檀弓:幼名, 冠字...周道也。也就是说,早在封建社会之前,中原的汉族祖先就有了分别命名和取字的习俗。
按照当时的习惯,男人出生三个月后,应该被父亲或家里其他身份高贵的长辈命名。他们还可以在三个月到十岁之间乳名,比如蜀汉后主刘禅,昵称阿斗。十岁以后,他们得到的正式名字被称为训名。男子二十岁,加冠成年,再由长辈取字。这名妇女被命名为三个月,在十五岁的时候行走和发夹礼物后取字。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名的本质即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所以以口自名。当我们在白天看到它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外表来区分他是谁。晚上,天黑了,人们看不到别人的外表,但仍然需要区分别人。为了区分和联系他人,人们给自己取了名字。
[img]544945[/img]
而“字”,是“名”的衍生产品。作为衍生品,字当然有很多类似名字的地方。
@ 它们的基本功能,即被用作区分和接触它们的符号,是一脉相承的。@ 取字的基本原则是字要与名有意义的联系。
这种联系可以是积极的。比如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名字宗元字子厚。在古代汉语中元和厚意义是相似的。比如白居易,他的名字居易字乐天。这字来源于对名的联想。又如孟郊,名字郊字东野,这字来源于与名类似的东西。
这种联系也可能是反向的。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他的名字愈字退之。而在古代汉语中愈和退意义相反。还有一些字,是自己名字的拆分,比如明人章溢,字三益。
@ 还有一小部分字,像名字一样使用典故。比如西汉名人司马相如,据史记载,他的名字相如他钦佩赵国名相林相如。他的话长卿,赵国的上卿是林相如。
总的来说,作为名的衍生,字和原有的名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否则,一个人有两个没有联系的象征,那才是真正让人找不到规律,也摸不着头脑。
[img]544946[/img]
虽然名字和名字在意义上是密切相关的,但它们不像树干和树枝之间的关系。这个词,就像加冠和发夹一样,有一种礼仪的象征意义。
《礼记·冠义》和《礼仪·士冠礼》都提到了类似的内容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是,冠而字之,尊其名也观点。拥有自己的单词就像古人进入成年的象征。当他们有单词时,他们必须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年,并开始承担他们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和家庭的继任者的责任。
出生后的名字是人们来到这个世界后赋予他的第一个符号,以区分他是谁。第二个符号字,它的背后是古人拥有的一系列属于成年人的权力和义务。也正是如此,字它将成为古人对成年人的尊称。
与此同时,在名字和文字文化产生的早期,一般只有贵族才会拥有字。毕竟当时只有他们有各种政治权力,对礼制有各种规范。这是为了字比名象征身份的层次更多气息,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字有了身份,便又促进了名和字分工:名字叫长辈,字叫平辈和年轻一代。在长辈面前,无论一个人的成就如何,他永远是年轻一代,长辈都可以用自己的名字来称呼自己。但是在同龄人之间,互相尊重是社交的必要条件,要互相称呼。
以前背古诗的时候,偶尔会在我们面前出现号这一拦路虎。虽然它也有类似名字和字的功能,但它的来源与前两个有很大的不同。
一般来说,人到中年才会有数字。这可以自己取,也可以由当地长官授予。它通常与原来的名字或名字无关,与它的居住地、宗教信仰、兴趣爱好和个人抱负密切相关。
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寓意藏书一万卷,金石文一千卷,棋一局,琴一张,酒一壶,自己人一个),就是他此时对琴棋书画和金石诗酒的兴趣。
虽然我们今天走遍了世界,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名字和文字的文化几乎贯穿了我们的历史。
名字虽然这个词很简单,但它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遗产,这可能是我们今天仍然关心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
古人的名字和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先取名后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