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不断发展,让大家摆脱历史的迷雾,回到刀光剑影的时代,看看北魏的故事。
众所周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缓解了当时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你知道北魏孝文帝的历史吗?
公元499年,正值壮年的孝文帝突然去世,距离北魏灭亡(公元534年)只有35年。这不禁发人深省。改革不是为了巩固统治吗?那么,为什么孝文帝死后35年北魏倒台呢?
事实上,这离不开孝文帝的改革和后来改革遗留下来的问题造成的起义!
[img]543099[/img]
公元471年,北魏献文帝对冯太后控制政府不满,于是宣布退位。四岁的王子拓跋宏被带上龙椅,成为北魏的第七位国王。此时,在北魏,朝廷的残酷统治和农民起义层出不穷。为了巩固统治,控制政府的冯太后以孝文帝的名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一系列改革和孝文帝后来主持的“改革”统称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不到20岁的孝文帝开始亲政。在祖母冯太后改革的基础上,孝文帝提出改革官制,建立“三长制”,开始实施“均田制”,将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为了确保变革的长期有效性,北魏孝文帝毫不犹豫地废除了在守旧贵族的教唆下挑衅改革的王子元勋,后来命令他处死。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提高了北魏的国力,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然而,这一改革也是一把双刃剑,也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
[img]543100[/img]
有人说,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大的失败就是让鲜卑的勇气消失。这可以算是失败了。然而,孝文帝改革的负面影响基本上是孝文帝早逝造成的。最大的失败应该是处理“六镇”问题的不当行为!
北魏帝国自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打击。为了防御这些游牧民族,北魏太武帝在北方设立了“六镇”。北方六镇长期以来一直是北魏的生命线。因此,六镇军官在朝廷中也有很高的地位。
然而,随着孝文帝的改革和迁都,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孝文帝迁都洛阳,代表着北魏防御重心南移,北方六镇的地位自然会下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六镇的存在意义降到了最低点。北魏全力向南,北方无法考虑。此外,建设新都,北魏的国力已经被大大消耗,无法支持六镇。孝文帝活着的时候,他的手段很强硬,这些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然而,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英年早逝。宣武帝登基后,六镇失去了朝廷的支持,频频紧急。
随着六镇在国王心目中地位的下降,六镇的军官也失去了当年的显赫地位。此外,在南迁的鲜卑贵族中国化后,他们极度鄙视北方六镇保持鲜卑的六镇贵族,导致北方六镇贵族与南迁贵族关系日益紧张。
军事重心的南移,曾经是北魏精锐的六镇军队,一天比一天差。六镇政治地位丧失,军事作用下降,经济得不到中央支持,镇民与镇关系紧张,六镇贵族与南迁贵族摩擦。这一系列问题交织在一起,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img]543101[/img]
公元524年3月,无法忍受的沃野镇镇民出现,引发了轰轰烈烈的“六镇起义”。一时间,腐朽的北魏朝廷无法平叛!我们只能依靠以前的敌人来镇压六镇起义军。曾经的国家爪牙变成了叛军,曾经专注于防御的敌人变成了帮手。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个笑话。
六镇起义一年多后,与北魏朝廷联合镇压,但六镇起义的影响尚未结束——不久,葛荣带领六镇残疾军队再次起义,此时,朱荣登上政治舞台,镇压葛荣起义,控制北魏朝廷,在朱荣集团的控制下,北魏迅速崩溃。二朱荣死后,他的下属逐渐形成了两个集团—高欢集团和关龙集团。在这两个集团的操纵下,北魏最终分为东魏和西魏...
孝文帝死后30多年,为什么北魏倒台?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