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曾名德昌、元体、元侃。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于开宝第一年(公元968年),曾被授予韩王、襄王、寿王称号。
赵恒本来不是宋太宗的长子,但是因为大哥疯了,二哥早逝了。而且他相当聪明懂事,宋太祖爱他,所以被立为王子。
太宗临终时,宫中宦官王继恩害怕王子的聪明才智,于是与李昌龄等人阴谋废太子,立楚王元佐为帝。多亏被宰相吕端发现,他没能如愿。宋太宗不久去世,赵恒继位,历史上被称为宋真宗。
[img]540811[/img]
赵恒即位后,勤政爱民,重用贤臣寇准。景德元年(1004),辽国萧太后率军南下攻打宋国边境,传到首都。朝野震惊了。宋真宗与大臣商量后,决定亲征。此后,安排雍王赵元留在首都,安排亲征。
军队出征两天后,宋真宗事先同意南下接应部队没有到达,并开始犹豫是否按原计划继续北上。多亏了他的大臣寇的努力,他继续前进。不久,宋真宗勉强到达禅州,并在楼上召见了军队将军。宋军士兵看到了代表皇帝的黄龙旗,得知皇帝来到禅州,立即高呼万岁,士气高涨。
检查结束后,真宗将军事权力交给了寇准。他非常相信寇准的能力,但真宗天生懦弱,不安,害怕发生事故,总是观察寇准的趋势。事实上,面对辽军,寇准和其他人也很不安,但他们不敢表现出来。为了稳定真宗,寇准每天喝酒,假装不在乎。看到寇准的表演后,真宗认为他很自信,情绪逐渐稳定。
[img]540812[/img]
宋军和辽军在禅州对峙了十多天,形势对宋军越来越有利。宋军依靠合理的地形无法坚持下去,并在禅州城下射杀了辽军将军,使辽军士气暴跌。萧太后害怕腹部受敌,秘密派人求和。早在亲征之前,宋真宗就没有决心与辽军一决胜负。这时,辽朝提出和解,正合真宗的意愿,于是赶紧催促大臣们议和。
经过几次谈判,两国成功议和,和约规定宋代每年输给辽国银十万两,丝绸二十万匹,双方都是兄弟之国,互不侵扰。历史上被称为“禅渊之盟”,因为盟约是在禅州签订的,禅州又称禅渊郡。虽然禅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军事形势下屈辱求和的结果,但擅渊之盟缔结后,117年宋辽之间没有大规模战争,为双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相互交流创造了条件。
宋真宗是如何签署禅渊之盟的?为什么要签署禅渊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