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带你去追求历史上真实的李时珍,去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称濒湖山人,湖北省奇春县奇州镇人。自1565年以来,李时珍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品标本和处方,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他参考了925本历代医学书籍,考古证今,物理差。除了对脉学和奇经八脉的研究,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大本草纲目。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
被后世尊为 “药圣”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医学科学家。他死后被称为“文林郎”,被后人尊为“药圣”。有很多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本草纲目》。
[img]540497[/img]
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家庭,他的父亲和祖先都是医生。李时珍从小就沉浸在医学中,但他的家人不想让他去看医生,而是想走科举的正确道路。在这种情况下,李时珍开始学习并参加科举考试。然而,在他的科举考试生涯中,他在14岁的学者中失败了,但他不得不跟随父亲开始行医。
在跟随父亲行医的过程中,李时珍进步很快,26岁开始自己行医。在行医过程中,李时珍发现了传统本草医书中的错误,开始萌生写新医书的想法。从嘉靖31年到万历6年,李时珍花了27年时间创作了这本书。
[img]540498[/img]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创作完成后,李时珍开始寻找书商出版这本书。他首先在附近的黄州和武昌府寻找愿意出版这本书的书商。然而,由于《本草纲目》篇幅太大,专业性太强,受众少,出版利润低,没有书商愿意出版这本书。第二年,李时珍去南京寻求出版,但没有书商愿意出版《本草纲目》。
在这种情况下,李时珍开始寻求其他出版这本书的方法。他先去太仓求王世珍为《本草纲目》作序,但王世珍不想为他作序。相反,他写了一首诗来讽刺李世珍。当时,李时珍的名气并不突出,王世珍当时也正逢师丧。也有人猜测,李时珍对李时珍的一些道教观念与王世珍的观念不符。而且不管原来是什么,李时珍此时并没有得到王世贞的书序,而且李时珍还在到处寻找书商出版《本草纲目》。
十年后,王世珍改变了主意,高兴地为《本草纲目》创作了序言。此时,王世珍并没有十年前那么讽刺李时珍,而是对李时珍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序言中说,李时珍“30岁,800多本书,三易。复者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有五十二卷。虽然不是集成的,也是粗大备的,但被称为《本草纲目》,并对《本草纲目》进行了评价。精细的实性,格物的《通典》,帝王的秘密
,臣民最重要的宝藏。李君用心嘉惠何勤哉!”李时珍也发现书商愿意出版《本草纲目》,但直到李时珍去世,《本草纲目》才出版。直到李时珍去世三年后的1596年,《本草纲目》才出版。
李时珍去世后才出版《本草纲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