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秦国郑国渠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前段时间,为了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国家对沿线古墓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其中战国时期韩恒惠王陵墓的发掘尤为引人注目。考古学家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韩王一生没有任何功绩,却与中国历史上两个最重要的水利工程联系在一起,一个是郑国渠,让他在历史上名列前茅,另一个是南水北调工程,让他重新看到天空。
[img]538653[/img]
郑国渠是指27年(秦始皇元年)的韩恒惠王。韩国派间谍水工郑国到秦国游说秦国,为秦国修建运河,将泾水东注北洛水作为运河,试图消耗秦国的国力,让秦国没有时间东顾,保护韩国,这是为了“厌倦秦国计划”。没想到,郑国渠建成后,秦国的国力大幅增强,加快了秦国统一世界的步伐,提前了韩国的灭亡。那么为什么韩国的阴谋会失败呢?
事实上,有两个关键因素。第一点是土地。当韩国计划这一阴谋时,它只知道如此重大的水利工程必须在短时间内消耗秦国的民力,但没有考虑到秦国的具体情况。郑国渠建成后,全长300多里,灌溉田亩4万余顷。秦人利用泾水含砂量高、肥效高的特点,利用巨石和木材降低泾水下游平坦河床的流速,沉淀部分粗砂,将细砂引入灌溉渠。它不仅可以用于灌溉,还可以冲压和降低耕地中的盐碱含量,改善了秦国的大量盐碱地。
[img]538654[/img]
专家推测,郑国渠在秦国的作用不仅是灌溉,而且在改善土壤和提高亩产率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秦国关中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盐碱地的困扰。郑国渠的建设使大量的盐碱地成为良田,每亩产量增加一小时,即六石四斗。韩国没有想到这么大的作用。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作物。历史学家认为,战国时期人们的主要食物是小米,即小米。这是一种不需要太多灌溉的作物。韩国认为秦国建造河流和运河灌溉弊大于利。然而,韩国贵族没有想到的是,当时秦国逐渐普及了另一种关键作物小麦。
[img]538655[/img]
小麦原产于地中海。地中海气候在小麦生长期有足够的降水。秦国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是典型的季风气候。秋冬寒冷干燥,几乎没有降水,给小麦的推广带来了巨大的痛苦。郑国渠的建设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充足的灌溉为小麦的推广提供了条件,小麦亩产量远高于韩国小米,促进了秦国国力的进一步增长。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河渠志》
杨宽:战国史
韩国王派间谍在秦国修建水渠 为什么最后会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