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相信大家在课堂上都听说过完璧归赵的故事。从《将相和》这篇文章来看,秦昭王想用15座城市换取赵国的和氏璧。然而,在林相如的成功中,秦王的计划被打破,赵王和赵国的尊严被保留在池池联盟中。为什么老师不告诉你林相如完璧归赵的后续工作?学者会告诉你,代价太重了。
回归赵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81年。然而,赵国在公元前222年灭国,只持续了60年。至于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只持续了不到19年。
[img]537468[/img]
有人说,正是池池联盟,赵国得罪了秦昭王,让两国爆发战争。最好把和氏璧献给秦王,让他们变软,这可能会避免战争和战斗。当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秦昭王是谁。他在位56年,任命白起为将军,战胜三晋、齐国、楚国,为嬴政统一世界铺平了道路。可以说,他是当时最聪明的英雄。根据秦昭王的性格,他怎么能为了一块美丽的玉石而失去15座城市呢?主要目的是摧毁赵的威望。
在《将相和》中,秦国明显表达了对赵国的敌意和指责。另一方面,林相如只能被动地为赵王解决问题,这必须提到两国的历史渊源。公元前350年,秦国完成了商鞅变法,全国发展迅速,生产力提高,军队增强。几乎同时,赵武灵王也效仿游牧民族,进行胡服骑射改革,赵国的战斗力也大大提高。成为当时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存在,而赵国位于关内,正好挡住了秦国东进的路,成为当时秦国最重要的对手。
[img]537469[/img]
秦想攻打别国,又担心赵趁虚而入,双方在这里僵持不下。但客观来说,赵位于雍凉二州,土地宽阔贫瘠,改革不彻底。此外,史书记载赵“不做农桑”,以至于赵的综合国力还是不如秦,还要提防魏、齐等诸侯的进攻。因此,在对抗中落后于秦,完全归赵。
为什么赵国付出的代价太高?显然,在池池会盟后,赵国统治者并没有针对秦国狼子的野心采取反制措施。比如秦昭王先后在沙战和伊阙战争中打破了楚国和韩魏的主力军,韩魏两国都崩溃了。结果,赵国仍然选择在墙上观看,没有及时采取行动。他让秦军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东进基地,即使他不帮助别人,赵国也趁火抢劫,占领了魏军的几块领土。
[img]537470[/img]
另一方面,在长平战争开始前,秦派使者积极游说各国,说服他们不要在战争中支持赵国。此外,诸侯们很高兴坐在山上观看老虎。最后,在长平战争之前,赵国逐渐被孤立。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双方决战时,秦军60万,赵军40万主力,但赵总是独自战斗,赵寻求帮助,被冷拒绝,原来农业薄弱的赵,作为防守,食物和草,以至于赵王要求迅速进军,贪婪的赵,导致整个战争的失败。
赵与池池相遇的小股外交胜利不足以填补秦赵之间的差距,但使赵瘫痪,最终为他们的急剧衰落和灭亡奠定了基础。
林相如完璧归赵故事的后续是什么?赵国付出了什么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