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应地,就秦国而言,除了在战国末期吞并山东六国外,还在战国中期吞并了巴国和蜀国。巴蜀主要位于四川省和重庆市,这也是该地区被称为巴蜀的重要原因。秦灭巴蜀之战是指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率军攻灭巴(今四川东部)、蜀(今四川西部)战争。就秦灭巴蜀之战而言,可谓秦国统一世界的重要一步。
@ 战国中期,秦惠文王在位时,准备开疆扩土。在这方面,张仪认为应该先进攻韩国,然后统一世界。相应地,司马错主张先消灭巴蜀。经过激烈的讨论,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命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人率军经过金牛路(自陕西勉县西南以来,越棋盘进入四川,朝天驿进入剑门关)攻打蜀国。在秦灭巴蜀之战中,王亲自率军到嘉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抵抗,兵败逃亡,被秦军杀死,蜀国灭亡。
随后,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军消灭巴国,俘虏巴王。秦惠文王贬蜀王子弟为侯,陈庄为蜀相,张若为蜀国守。并设立巴郡,县治江州(今四川重庆北)。因此,秦灭巴蜀之战非常顺利,即秦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激烈的抵抗,成功吞并了巴蜀两大国家。所以,问题来了,从长远来看,秦灭巴蜀之战对秦灭六国有什么帮助?
[img]536524[/img]
一方面,在秦灭巴蜀之战之前,秦的领土并不广阔,通过吞并巴蜀,秦的领土显著增加,成为战国七雄的第一阵营。秦灭巴蜀之战前,秦国的疆域主要集中在今天的甘肃省和陕西省,包括今天山西省的一些地区。总体面积上,秦国远不如当时的楚国,与赵国、魏国、齐国等诸侯国相比,也没有多大优势。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用兵的目的是争夺领土,而领土的扩大意味着人口和耕地的增加,这直接关系到各诸侯国的综合实力。从这个角度来看,秦国消灭巴蜀后,不仅领土扩张,还有更多的人口和耕地。比如熟悉的成都平原,就是沃野千里之地,自然有助于秦军对外作战。
[img]536525[/img]
另一方面,秦惠文王在位时,山东六国为秦国形成了合纵联盟。因此,对秦惠文王来说,如果继续在韩国等山东六国用兵,势必遭到诸侯国的联合攻击。周显王47年(前322年),秦国发兵攻打魏国河内,占领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不久又占领了韩国的炎陵(今河南的西北部)和义渠国的郁郅(今甘肃的庆阳)。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
因此,在公元前318年,秦国遭到了魏、赵、韩、燕、楚五个诸侯国的联合进攻。因此,在公元前316年,如果秦国继续攻打韩国,很可能会遭到更大的反击。@ 秦国调整方向,先攻灭巴蜀,不仅增强了自身实力,还有助于避免山东六国对秦国的联合进攻。暂时放慢对山东六国的扩张步伐,也会让山东六国相互攻击,从而给秦国带来收获渔民利益的机会。
@ 楚国可以说是秦灭六国中最强的对手。客观上,占领巴蜀之地有利于压制楚国。
[img]536526[/img]
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秦西有巴蜀,大船积粟,起于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多里。船载卒,一船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多里,里数虽多,但不费吹灰之力,不至十日而至。御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卫,黔中、巫郡非王之有。
在地理位置上,巴蜀位于楚国上游。秦军在获得巴蜀之地后,可以乘船攻打楚国,这降低了攻打楚国的成本,增加了攻打楚国的途径。所以,对楚国来说,在汉中和巴蜀陆续被秦国占领的背景下,其都城已经处于危险之中。秦国消灭巴国和蜀国后,著名将领白起在秦昭襄王时期发动了严英之战,成功地打破了楚国都城营,为后来消灭楚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秦灭巴蜀之战无疑是秦统一世界的重要一步。秦国人口和耕地占有巴蜀之地后,显著增加,支持秦国发动了长平战役等战役。例如,在长平战争中,粮草匮乏已成为赵国失败的重要原因。相反,秦国有相对充足的粮草支持。而且,正如司马错所说,巴蜀可以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行”(《华阳国志·蜀志》)。在此基础上,秦国消灭巴国和蜀国,不仅开疆扩土,而且为秦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巴蜀对秦国真的重要吗? 为什么灭巴蜀是统一世界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