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时,刘禅选了两个辅助臣子,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是李燕。刘备将蜀国军权委托给李燕,将蜀国内政委托给诸葛亮的同时,他还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无能,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从表面上看,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事实并非如此。诸葛亮真的取代了刘禅。李燕和其他忠于刘父子的蜀臣一定不同意。这就是刘备制衡诸葛亮的手段。刘备临终告诉诸葛亮,其实是反话,他给诸葛亮戴上了枷锁。我都这么信任你。你不应该向我儿子报答吗(忠于刘禅)?
[img]536612[/img]
结论:对刘禅来说,黄浩是一个陪伴他一起长大的奴隶。能帮助自己快乐的黄浩无疑比诚实坦率的臣子更善良。古代是皇权社会,世界是皇帝的家庭事务。在很多事情上,皇帝(刘禅)更愿意相信宦官陪伴他长大,而不是忠诚的臣子。
[img]536613[/img]
古代皇帝也愿意看到亲信的宦官掌权,希望用宦官来制衡权臣(诸葛亮、董允、姜维都是蜀国的权臣)。可以说是刘备临终时的遗言,制约了诸葛亮。诸葛亮为了复兴汉朝,可以独揽大权。但诸葛亮在独揽大权时,身份又成了权臣。因此,诸葛亮不敢轻易处理刘禅宠信的宦官:黄浩。诸葛亮担心处理黄皓会导致自己和刘禅失和。
黄皓祸害朝政,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处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