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暖气和棉袄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度过冬天的?古人御寒的方式有很多种。中国是第一个用煤的国家,用煤生火取暖是古代最常见的方式。
自春秋以来,中国一直在使用电器烧炭取暖,包括后来的土炕、火墙、竹火笼等。,这些都是人们在极寒天气下顺利过冬的神器。
但古人取暖也分为三六九等,不同阶层的人用煤取火的方式肯定不一样。
“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多。它的炭青色,像铁一样坚硬,叫做瑞炭。烧在炉子里,没有火焰,有光。每一个都可以烧十天,它的热量很逼人,不能靠近。”
——《开元天宝遗事》
然而,生活在底层的人,就像白居易口中的卖炭翁一样,“可怜的上衣单身,心忧炭贱,愿天寒。”
除了煤取暖,在汉代,宫殿里还有一个温室大厅,以胡椒为材料,捣碎成泥,涂在墙上做保温层,然后挂上墙毯,设置火屏幕,但也用鹅羽毛做窗帘,地上铺着毯子。冬天自然不会感到寒冷。这就是所谓的“胡椒屋大厅”。
[img]534882[/img]
古代宫廷建筑师采取了更科学的方法来加热宫殿。具体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建成空心「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加火炭口位于殿外廊道下。炭口烧木炭火,热量可以沿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厅。为使热循环畅通,火道末端设有气孔,烟气从台基下出风口排出。而且,这条火道也直接通过皇帝的御床和宫殿里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下形成「暖炕」与「暖阁」,让整个宫殿像春天一样温暖。
除了注意你住的地方,今天还有一些小物件用来加热,加热效果也很好!考古学家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古代有用的火池(挖坑,扔一些碳,简单、快速、方便)加热遗迹。
先秦时期,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有使用青铜器具装炭火取暖的记录,称为燎炉。如果再次缩小燎炉,它将成为另一个加热圣器——手炉。手炉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提供类似“暖宝宝”的功能。
熏炉是一种由粘土或钢制成的储火器具,专门用于室内使用,熏炉又称暖炉、烘炉。
宋代还有一种特殊的保暖用具,叫汤婆子,类似热水袋。它通常由锡或铜制成椭球形或南瓜状的瓶子。直到清朝甚至现代,汤婆子仍然是人们家的取暖神器。
[img]534883[/img]
至于服装御寒,邱不是古代贵族的专利,而是古代最常见的冬装。有钱人穿狐、貂、浣熊、豹做的毛衣,轻薄保暖。普通人只能选择鹿、羊、狗。
宋代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除了毛衣,普通人还用丝麻作为床上用品和冬装的主要原料。丝麻做的冬装叫“袍”、“茧”。贫困农民在冬天穿“布衣”或“棕色”,其中棕色是由兽毛或粗麻编织而成的粗衣,类似于麻袋片。
古人在冬天,有很多方法可以保暖食物,用食物驱寒。
现代电饭煲具有保温功能,其原理是不断加热、保温,以保证食物不冷。这种食品保温原理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商周时期已经相当成熟——考古出土的“温鼎”是一种保温锅,不是用电,而是用柴火、木炭等燃料,可以看作是原来的“电饭锅”。在青铜时代,“温鼎”做得相当精致和讲究。燃料可以放在鼎的下层,加热和保温食物。开放式结构的温鼎,又称“盘鼎”,顾名思义,鼎下有放置燃料的托盘。盘鼎在战国时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温炉”。
为了御寒,古人会选择在冬天吃一些健康的食物来补充能量。在食物的选择上,他们会选择一些温暖的食物,如生姜、羊肉和狗肉。除了吃,楚人还会喝酒来御寒取暖。当时,人们已经发现了葡萄酒的这一特点。
古人没有暖气,那么他们是如何度过冬天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