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死于刺客手中,年仅26岁。临终前,孙策把权力交给了二弟孙权,孙权18岁。孙权作为孙策最大的弟弟,接手似乎是合理的,但这并不是孙策唯一的选择。
孙策还有一个叫孙毅的三个弟弟。他16岁,性格很像孙策。孙策也很喜欢他。很多人认为他应该把座位传给孙毅。同时,孙策还有一个叫孙绍的儿子。根据当时的传统,孙策应该建立孙绍作为继任者。
然而,孙策最终选择了孙权。他认为孙锋性格太强,不善于团结各方力量。他的儿子孙绍太年轻了,外面有强大的敌人,里面有麻烦。他不能让只有几岁的孙绍接手。孙策仍然把他的权力交给了他18岁的弟弟孙权。事后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孙权带领孙氏集团一路克服困难,最终建立了孙吴政权。
然而,无论如何,孙权的权力地位是他哥哥孙策赋予的。没有孙策的选择,孙权的生活可能是未知的。没有孙策奠定的基础,孙权就无法顺利接手并逐步掌握江东。
但孙权称帝后,只追尊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不追尊孙策为皇帝。孙权的权力直接来自他的兄弟孙策。从现实来看,孙权是孙集团的“第三代”。第一代孙健得到了尊重,第二代孙策也应该享受这一荣誉;合理地说,没有孙策,就没有孙权。如果孙策想追求尊重,他也应该一起追求尊重。孙权只追孙策为长沙桓王,王与帝有本质区别,孙权的做法自然受到一些人的质疑。
[img]535049[/img]
事实上,孙权这样做没有问题。在古代,寺庙祭祀实行昭穆制度。寺庙制度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医生立三庙,士立一庙,普通人没有寺庙,以区分亲疏贵贱。《周礼》记载:“辨别寺庙的昭穆。”郑玄注释说:“自从祖先以来,父亲就是昭,子
为穆。“意思是祖先在寺庙中居中,以下子孙分别排列左右两列,左为昭,右为穆。具体情况是:始祖为穆,始祖之子为昭;始祖之孙为穆;始祖孙子为昭;始祖孙子为穆。在昭穆的排列中,通常是降序单线排列,以确保父子总是异列,避免“并肩站立”的尴尬,而祖父母和孙子总是同列。这时,如果中间多了一个平辈,昭穆的顺序就会被打乱。
以孙为例,孙坚为穆,孙权为昭,孙权之子为穆,孙权之孙为昭,这是一个正常的序列。如果一个孙策插在前面,情况就会改变。孙坚为穆,孙坚为昭,孙权为穆,孙权与父亲为穆,不符合常规。
这不仅是一个仪式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考虑。如果兄弟被认为是皇帝,那么兄弟的儿子也有继承王位的权利。具体到孙策,他的儿子孙绍和孙权的几个儿子也可以在法律上赢得王位,这很容易导致内部分裂。@ 无论从通行制度还是现实来看,孙权的做法都没有问题。
那么,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一下子追上了三位已故皇帝,即晋宣帝司马懿、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你怎么理解?司马懿是司马炎的爷爷,司马师是司马炎的叔叔,司马昭是司马炎的父亲。这次追尊后,晋朝的寺庙排列如下:司马懿是穆,司马师是赵;司马昭是穆,司马炎是赵。如果是这样的话,真的很乱。
司马炎是怎么想的?事实上,在司马炎看来,昭穆的顺序考虑仍然是次要的,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确定谁是祖先。当然,司马炎希望他的父亲司马昭能成为他的祖先,但每个人都知道晋朝的基础与他的祖父司马懿和他的叔叔司马石密不可分。如果司马炎把他们排除在昭穆之外,他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 司马炎确定了这些七庙制度:六世祖司马均、五世祖司马量、高祖司马军、曾祖司马防、祖宣皇帝司马懿、父景皇帝司马师、父文皇帝司马昭。以上六位,合称“三昭三穆”,但“太祖虚位”,即干脆不明确为太祖。
这是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司马燕也追求他的叔叔司马石作为皇帝,不担心他的后代有皇位继承权吗?没有必要担心这一点。司马石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在这方面,孙权面临着不同的情况。如果孙权同时追求他的兄弟作为皇帝,他的侄子孙绍实际上也有皇位继承权,这将被别有用心的人使用。
[img]535050[/img]
史书记载的孙绍后来的情况较少,《吴录》提到:“昭与孙绍、滕胤、郑礼等,采周、汉,写朝仪。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孙权命令孙绍、张昭、滕胤、邓礼等人根据周朝和汉朝的旧礼制定皇帝临朝的仪式。《三国志》还提到:“权称尊号,追后策为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绍卒,子奉嗣。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孙绍被封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死后由儿子孙奉沿袭爵位。
这里的吴侯是指吴县不是吴县,说明孙绍被封为县侯,既不高也不低。史书没有提到孙绍在孙吴的职位,说明他远离了权力的核心。即使他有任何职位,他也应该是养老金。
这是否也表明孙权忘恩负义?事实上,我们不能这样看。从孙权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孙吴政权的安全。亲情和感恩是次要的。孙绍的特殊身份很容易被使用。即使他没有任何想法,他也可能被使用。“闲置”他不仅是为了孙吴政权的稳定,也是为了孙绍自己的利益。
这并非杞人忧天,孙绍的儿子孙奉后来被人利用。孙绍死后,孙奉作为孙策唯一的孙子,沿袭了孙绍上虞侯爵的称号,原本过得很好,但孙吴末帝建衡两年(270年)却出事了。这时,孙权不再死了。孙吴的后代皇帝是孙浩。他的左妻子王的死太悲伤了。他几个月没关门了,外界也听不到皇帝的消息。民间传言孙浩已经死了,孙权的第五个儿子孙奋可能会接替王位。
社会上有传言说孙奉也有可能取代王位,一些政治投机者开始准备搬家。一位名叫张军的县太守迅速为孙奋的母亲仲姬扫墓,以表演。
孙浩没有死。后来,他听到了社会上的谣言,勃然大怒,“车裂俊,夷三族,杀了他的五个儿子,除了国家”。史书中没有提到孙峰,但孙峰今年也去世了。他的死因一定和孙奋一样。孙绍是孙策唯一的儿子,孙奉是孙绍唯一的儿子。孙奉死后,孙策“绝望”。
孙权不追孙策为帝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