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略例》作者王碧(226~249)字辅嗣,河南焦作人,汉末名士王灿侄孙,三国时期魏晋玄学的主要先驱,是中国哲学史上影响较大的哲学家。
[img]531768[/img]
魏正年间,曹爽、何晏擅权,王璧在政治上倾向于曹爽,经何晏推荐,成为尚书郎。十年前,司马懿发动政变,曹爽、何晏被杀,王璧因病去世,年仅24岁。性情傲慢,刻薄,善于谈玄理,政治活动少;但他关心时事,敢于面对现实。当时曹魏政治腐败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巩固局部地区的统一,实现全国的统一。围绕这一现实问题,政治家和思想家分别从实践和理论上进行了探索,王毕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时社会风气败坏、政治秩序紊乱的关键在于上层统治者决策思想的失误,不善于“用谋”。此外,他不谈论事情,仅限于判断具体政策的是非得失,而是关注事物的整体联系,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进行分析和比较。他比别人聪明。根据对当时时代话题和政治积弊的深刻观察和理解,他提出了一套政治战略思想,如何理顺各种关系,实现大治。一般原则贯穿于这些思想和各种具体的政治主张中,即“以无为本”,这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他声称一切都只是一种错觉,财富是一种错觉,贫穷和廉价是一种错觉。一切都归结为“无”,得是无,失也是无,从而“让人爱不生”(王比:《老子指南》)。理论上,这种“以无为本”的唯心主义比董仲舒所倡导的神学目的论要精致得多,在统治手段上也比用天意威胁的方法狡猾得多。它表达了门阀士族的政治需要。因此,它在一开始就很快流行起来。与“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原则相对应,理解论中提出的是他在《明象》中所说的“骄傲忘像”的原则。他认为“忘像”是“骄傲”的条件,并成为一个完全理想主义者。
[img]531769[/img]
“以无为本”来自《老子注》,这是王毕重要的哲学作品,影响很大,被后人视为标准本。还有《周易注》,它在学术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周易》是儒家经典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历代很多人都给它下注。在王比之前,汉代人注意到《周易》更注重所谓的“大象”和“数字”,以及许多神秘的东西,如宗教迷信、五行和四个时刻,对《周易》进行乏味的测试和解释,忽视了义理分析。针对这一流弊,王毕改用《老子》的思想来理解《周易》,基本上摆脱了汉人的迷魂阵,令人耳目一新。唐朝以后,王毕注被任命为《周易》的标准注释书,影响很大。与《周易注》相辅相成的是《周易略例》,它讲述了《周易》的基本原则,是了解王颉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这里选择的《明象》就是这本书中的一篇。
《老子指略》也是王毕的作品、《论语解疑》等。
谁是《周易略例》的作者?这部作品说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