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类,接下来听讲他的一些故事。
我们知道,在古代,当官通常取决于人才。除了一些特定时期,身份背景比人才更重要,没有人才的人无法成为官员。但三国时期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无才无德,却能在魏国做太守,而且一直都很稳定。要知道,魏国是曹操的地盘,曹操一直特别注重人才。那么这个刘类到底能在曹操眼皮底下当官这么多年呢?
曹操曾经说过,乱世用人首先考虑的是才能,只有治平之世才首先考虑道德。因此,他还特别下达了命令。然而,魏国有这样一位官员,他既没有天赋,也没有道德,但他总是能够稳定自己的官位。因此,他在门上被人们称为“三拒绝”官员,诅咒他应该快速死去。他是谁?无才无德,为什么要稳定官位?
这个人叫刘类,高阳人,做过几个太守。“魏略”把他列在苛吏中,说他在苛吏中“苛吏”te)尤其是,也就是说,他对邪恶的苛刻是最严重的。嘉平年间(250-254年)任弘农太守。刘类在弘农太守任上有200多名下属官员,但他从不让这些人休假。并不是说洪农县有什么特别紧急的军警匪情,也不是说有重大的自然灾害。刘类只是用他们做一些不着急的事情。假如这些人有过错,刘类无论错误的严重程度如何,都要一直(音:zuo)骂别人的头发,还要用乱杖打,就这样拉出来再拉进来,反复多次才肯罢休。刘类也让人挖地找钱,大概就像现在的人寻宝一样,所以他所在的城市里,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洞穴。
[img]531063[/img]
刘类很虚伪,说一套做一套。表面上看,我们应该节俭。每次旅行前,我们还公开命令督察告诉下属,我们不应该特别招待,更不用说送礼了。然而,我们秘密地记得哪位官员没有送礼物。对于那些不送礼物的人,他会怀恨在心,然后恶意诽谤他们,寻找报复的机会。
刘类缺乏信仰,不相信任何人。每次派高级官员出去工作,他总是派小官跟着检查;白天,他经常从墙上偷看周围的官员,晚上让专人盯着他们。但他不相信这些人,所以他派了更低层次的人,直到奴隶下属互相检查和确认。有一次旅行,晚上住在民家。这家人有两只狗在追一头猪,猪慌慌张张地跑着,不小心把头插进栅栏里,嚎叫了很久。刘类认为这是外面的办公室官员想一起私下杀猪吃饭,不问青红皂白,就让随从把五官拖进来,抓着头发骂。孙毕说了这种情况,刘类知道自己没有问清楚,犯了错误,假装说其他事情继续骂。
洪农县有一位名叫尹昌的老人。他已经100多岁了。当他听说刘班要经过旅行时,他对儿子说:“帮我见见府君(尊称太守)。我想陈述我的善良。”尹昌的儿子扶着他走在路边。刘班看到了,责骂他的儿子说:“你用这样一个死人来看我吗?”还有很多事情对人不礼貌。
古人平均寿命不长,中国一直有尊老的传统,@ 辖区内有百岁老人,经常受到官员的特别重视,即使是作秀,也要去参观。这是为了表明他们对老年人的尊重,二是为了表明他们的治理很好,国内稳定的人才会长寿!就像当年刘邦要邀请那个“商山四皓”出来一样,难道他们比萧何、张良、陈平更有能力吗?肯定不是。刘邦无非是做一个象征,带头尊老。后来,刘邦的儿子刘英邀请了他们,刘邦放弃了换王子的想法。其实这四个人只是露了脸,什么都没做。刘邦为什么改变主意?事实上,刘邦需要他们的只是告诉世界各地的人们,你看,这些老年人已经改变了王朝来支持新的政权,这不是人们需要的吗?
[img]531064[/img]
在过去的习俗中,人们会嘲笑不受欢迎的官员,但他们拒绝这样做,称为“三拒绝”,称为“搬家、免费、死亡”。这里的搬迁应该是降职,最好的就是平调。你不能谈论别人的晋升;免职意味着官员得出结论,不必再说什么了;不用说,如果你死了,人们就不在了。对别人说三道四似乎有点不友善。这种“三拒绝”反映了一种人民的纯洁,一种人民的美德,或者进一步说,是人民对那些不太好的官员的宽恕。但这个刘类实在是太混账了,已经引起了官员和人民的共愤,于是有人在他门上说:“刘府君有三个拒绝。这意味着他的结局是“迁、免、死”。这意味着有点诅咒,包括你快滚,或者避免死亡!但这个人已经无可救药了,虽然听到这样的话,还是不能自己改正。
[img]531066[/img]
后来,司马懿西征路过弘农郡。弘农联合起诉他,说他荒谬而有启发性,根本不能胜任太守的职务,所以他免去了太守的职务,调任他担任五官中郎将。
洪农县的官员民众解脱了,但这个人没有受到惩罚,仍然继续当他的官员。为什么?“魏略”中有一句话说实话,那就是刘类“善修人事”,所以才会“不废于世”。什么是“善修人事”?也就是说,他善于巴结老板,处理人际关系。封建社会的官场似乎是一个人事网络。即使像曹操这样苛刻的人收集人才,他们也无法保持良好的环节。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混进几个人来弥补这个数字。只是这个刘类比那个弥补数字的南郭先生危害大很多!
刘类没有什么特殊的天赋,为什么还能稳坐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