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明代文人罗贯中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史诗。《三国演义》文化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在日本、韩国、泰国等亚洲地区也广为流传。在这部小说中,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人气一定是排名第一的。相传诸葛亮智多近妖,为蜀汉献身。刘备死后五次北伐中原,甚至写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即使是狡猾阴险的司马懿也不得不避开诸葛亮。在正史上,诸葛亮只是一位普通的军事家和顾问。他确实有一些优点,但他从来没有《三国演义》那么神奇。曹操在《三国志》中的养子,堪称诸葛亮的克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时,被养子抢占街亭,战略上对蜀汉造成了沉重打击。但《三国演义》却对此人所做的功劳一言不发,甚至张冠李戴。把他所有的功劳都放在司马懿身上,这个人就是曹真。
据《三国志》记载,曹真出生于沛国桥县,父亲本名曹邵,是曹操的同族人。曹真从小就失去了父亲,所以曹操收养了他,成为了曹操的蛀虫。虽然史书没有确切记载曹真的出生日期,但根据线索,曹操出征汉中时,曹真应该初出茅庐,年龄不超过25岁。魏文帝曹丕继位后,曹真逐渐成长为曹魏军政系统中唯一的将军。
[img]531091[/img]
诸葛亮于公元228年离开祁山。诸葛亮第一次出山面对的曹魏将军是曹真。据小说记载,诸葛亮亲自率领主力攻占祁山、赵云、邓芝,布下疑兵,吸引曹真主力自投罗网。然而,司马懿率先进入街亭。马苏在山上囤积军队,被司马懿切断水源后,来了一锅炖菜,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去了街亭的重要战略基地。《三国志》,显然是曹真派张合去抢街亭才有后续事件,罗贯中先生是移花接木,给司马懿脸上贴了不少金子。
[img]531092[/img]
假如大家都以为曹真只打败过诸葛亮一次,那就大错特错了。曹真一出祁山,就猜到诸葛亮会猛攻陈仓。于是曹真提前派将领郝邵修建防御工事。在陈仓,只有1000多名军马抵抗了数以万计的诸葛亮,使诸葛亮无功而归。公元231年,曹真成为曹魏将军,进封“邵陵侯”,主动带领军队进入西蜀,直接捣毁成都,摧毁蜀汉老巢。然而,在公元231年春天,进入绵绵雨季,曹真在行军路上感染了怪病,仅十多天后就死了。
魏明帝和曹杰听说后也哭了。曹真死后,司马家族逐渐抬头。从那时起,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曹爽和曹芳无法抗拒,导致曹魏的权力下降。在正史中,曹真到曹丕继位后才大放异彩,而当时蜀汉在诸葛亮的带领下,也有入主中原的意义。曹真连连抵抗诸葛亮,赢得街亭,守住陈仓。如果他没有偶尔感染奇怪的疾病,他可能会直接赢得西蜀,使蜀汉失去屏障。曹真绝对可以被称为诸葛亮的苦主。然而,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几乎没有提到曹真的功劳。笔者认为,作者希望从书立的角度突出司马懿的奸诈或恶棍的成功。
如果一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太多,观众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水浒传》不算。每个英雄都有独特的个性。这是《水浒传》的精髓。《三国演义》自始至终都有太多的人物。如果罗贯中先生在后期关注曹真,司马懿就会成为配角,这不符合小说的本质。后期《三国演义》主要突出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矛盾。罗贯中先生把曹真的事迹放在司马懿身上,凸显了司马懿的嫉妒能力。他是一位恰当的阴谋家。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诸葛亮当时的困难,以及蜀汉想要光复中原的困难。
因此,罗贯中故意隐藏曹真所做的事迹,并非罗贯中不清楚《三国志》、从长篇小说的角度来看,罗贯中必须用这种修辞或写作方法来突出《三国演义》中后期的核心点。因此,曹真在小说中显得沉默不语。最后,曹真带领曹操最精锐的“虎豹骑”部队。而曹真也是继曹纯、曹休之后,最后一位虎豹骑的首领,其武力和战略可以窥探一斑。
曹真在真实历史上的实力如何?为什么《演义》的名气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