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波港(今日大阪)有一个热闹的场景,另一个准备渡海到中国的船队即将出发。四艘巨大的木制帆船依次排列,每艘船可以携带100多人,在船舷和桅杆上有丝带。
日本天皇举行宴会,作歌送行。侍巨们唱着天皇写的送行诗:
希望你们像平地一样渡过大海,
[img]530085[/img]
像坐床一样在船上,
四船联翩,
不日平安归航!
在人们的祝愿中,船队离开港口,驶向茫茫大海。
此时中国正处于唐代,经济文化十分繁荣。646年大化改革后,日本开始以中国为榜样,按照隋唐政权的形式建立新的制度。日本对吸收中国文化非常积极,因此不断派出大量人员到中国学习。这些人被称为“派唐使”。其中,正式使节包括大使、副使,有时是日本天皇任命的国家大臣。还有留学生、僧人、工匠等。到中国学习。
1200多年前,穿越汹涌的大海并不容易。风暴经常倾覆船只,或者把它们吹到远处,比如台湾甚至越南。然而,海洋和风暴并不能阻止中日之间的友好交流。唐朝时期,日本派出唐使19次。每次少200人,多400人或500人。
[img]530086[/img]
派遣唐使的船队离开难波港后,首先沿着日本海岸航行,最后开始穿越九洲北部的大海。早期的路线是北到朝鲜半岛附近,通过渤海在中国山东北部着陆。后来,它直接穿越东海,登陆中国大陆扬州和明州(今天的宁波)。
唐朝大使一到中国,就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欢迎和盛大接待。当地政府提供方便的交通,并将他们送到首都长安(今天的西安)。唐朝的皇帝经常亲自见到他们,有时特别欢迎他们,并让画家纪念大使的肖像。
大多数来自唐代最高学府的留学生都会去国子监学习,然后就可以在中国政府机构工作了。来学习的日本僧人也被派往名山大寺求教。他们成为中国文化的热心传播者。唐使船队被遣返回日本时,唐政府经常任命中国使节陪同他们回访。遣唐使团不仅带回了大量的中国文物、书籍和五金百货公司,还在日本“扎根”了中国的文学、宗教和典章制度。
公元717年,一名16岁的年轻国际学生阿倍仲马吕带着一个500人的唐使团来到中国。经过五六年的“太学”努力学习,他和许多从“太学”毕业的东西方国际学生一起参加了考试。考试问题很难,出乎意料的是,他出乎意料地成功了,成绩优异。
从此,阿倍仲麻吕开始在唐政府担任官职。后来,他被提升为皇帝侍从的左补阙。唐玄宗还给他起了一个中国名字:赵衡。
赵衡与当时的伟大诗人李白、王伟、储光仪等许多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经常用诗歌唱歌,留下许多感人的杰作。赵衡似乎在中国已经40年了。他无法抑制长期隐藏在内心的思乡之情,并多次要求回国。最后,唐玄宗答应他护送第十届日本将唐大使送回日本。
长安的诗人得知赵衡回国的消息,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王伟写了一首诗《送秘书监回日本》。50岁的赵衡解开了心爱的剑,送给了中国诗人朋友,并写了一首诗:“命运将辞去国家,非天才将成为一名侍臣;天空中的主人,海外的慈爱家庭。。。西方思考日本,东方回归的感觉;生命中有一把剑,留给交友。”
今年10月,超衡等人乘坐四艘帆船,从苏州黄泗浦起航,驶往日本。
值得一提的是,扬州延光寺的另一位著名僧侣鉴真和尚也与他同行。11年前,这位65岁的和尚接受了日本朋友的邀请,决定东渡日本讲课。他曾五次带弟子渡海,但都被风浪阻挡,失败了。这是鉴真第六次出海。
不幸的是,船队中途遇到了一场大风暴,他们被冲走了。鉴真的船和其他两艘船分别开往日本,而赵恒的船下落不明。直到第二年3月,还没有消息。
赵衡去世的传闻传到唐朝。在南方漫游的李白非常难过,写了一首诗《赵青哭》:“赵青辞去了日本的帝都,在蓬壶周围征帆。明月不归碧海,白云忧郁苍梧。”他写下了对诗人赵衡的悲伤。
然而,幸运的是,赵衡的船没有沉没,他们随风漂泊到安南(今越南)沿岸。公元755年,赵衡和十多名幸存者历尽艰辛,回到长安。后来,他担任了唐朝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一些官职。770年1月,73岁的赵衡在长安去世。
鉴真和尚在日本生活了10年,最终死在日本。鉴真还将宗教、建筑、雕刻、医学等丰富的中国文化传播到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重。在奈良唐招提寺,鉴真曾经住过,直到现在,他还供奉着鉴真大师在世时制作的雕像。日本政府立法尊重它为“国宝”。
八世纪时,日本人如饥似渴地学习唐代文化的缩影,以及中日友谊交流的友谊象征,阿倍仲麻吕(庾衡)和鉴真。
派遣唐使的职责是什么?他们在唐朝的待遇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