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护身符,你可以想到你曾经看过的各种电影和电视剧中“道士捉鬼”的情节。一位得道的专家,穿着长袍,手里拿着一把桃剑,戴着咒语,轻轻地摇着护身符,没有火自燃。此时,电影将响起令人兴奋的BGM。
[img]529532[/img]
剧照《一眉道长》
驱邪的符箓
北宋末著名道士,师道第三十代天师。 张继先在《道藏》第九九九六册《开坛法语》中
中国曾经说过:“我的法术可以移动天地,动摇山川,战龙虎,鬼神,功勋,生死,镇家邦,灾难。”
护身符是道教中的一种法术,又称“符字”、“墨箓”、“丹书”。
符术最初出现在东汉的巫师(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巫师,合称“巫师”)。在《后汉书·方术传》中,记载“河南有曲圣卿,善为丹书符,使命之是劾厌杀鬼神。”
由此可见,最初的符护术是召唤神劾鬼、镇魔降妖的功效。
至于写咒语,也有很多讲究。驱邪避鬼的原因在于它的每一部分都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每一个护身符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篇赞美天君巨大力量、焚鬼灭灾的呼吁。
在护身符上,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如果你睁开眼睛,你会发光,照耀天地,邪恶的鬼魂灭绝。天圆地方,六律九章,八卦。
[img]529533[/img]
五花八门的符护
治病的符箓
到了东汉末年的太平教,就衍生出了符水治人的说法。比如《三国志》《张鲁传》记载“太平道教,师持九根棍子,教病人磕头思考,因为符水饮用。如果你生病或者越来越浅,你会相信这个人;如果它不愈合,那就是不相信。”
从那时起,符文技术就有了治疗疾病的效果。元末,朱元璋为吴王时,发布了《命普施水旨》的命令,即用符文水治病。在他们看来,符文是上帝的象征。吞下符文水意味着上帝进入人体,帮助人们消除疾病和灾难。
当然,为了保证护符的正统性,明太祖、明英宗、明宪宗等都颁布了禁止私下伪造符的法令。
[img]529534[/img]
符箓的由来
护身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桃符的产生。在《山海经》中,“沧海中,有度朔之山,上面有大桃木,屈蟠三千里。枝间东北叫鬼门,万鬼出入。有两个神人,一个是神茶,一个是郁闷,主读领万鬼。恶鬼执着于芦苇索,吃虎。”
杜朔山上有大桃树,桃树中有鬼门关,神茶、郁郁是鬼门关的看门人。因此,后人认为“鬼怕桃,今人以桃梗径寸许,长七八寸,中分之,书祈福灾之词”,写祈福灾之词的桃梗是最原始的“符”。它主要是驱邪避鬼的象征,具有写作功能。它不仅可以邀请专门治疗邪恶鬼魂的神,还可以为一些特定的鬼魂服务。人们认为它是强大的,可以保护人们的安全和健康。
[img]529535[/img]
度朔山
自古以来,符护之术一脉相传,均由师传授,不形成文字,因此《道藏》无载,史籍无考,口授时还起誓为盟,不得泄露天机。
只有一首歌可以看出一两个,“月月常加徐,时时见破军,破军前,万古不传人”。
古代道教上的符号是什么? 什么时候最早出现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