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之乱,或永嘉之祸,是中国西晋时期永嘉五年(311年)发生的动荡事件。动荡是由居住在中原的外国人发动的。外国军队击败了西晋北京师洛阳的守军,占领了洛阳,抢劫并杀害了晋怀帝等王子和大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汉族政权被外国人破坏后,统治集团几乎完全灭亡。西晋在316年灭亡。
背景
[img]528172[/img]
惠帝在西晋时期,无法控制国家。为了争夺权力,诸王大臣发生了八王之乱。多年的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也动摇了西晋朝廷的统治基础。匈奴贵族刘渊在永兴元年(304年)乘时起兵于并州离石(今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建国号为汉。虽然司马腾试图讨伐,但没有有效地消灭它们。相反,汉国一直在扩张,司州的大部分土地、河东县和平阳县都落入了汉国的控制之下;其他在河北对抗晋朝的力量,如石勒和王弥,都附属于汉国,并被汉国授予官爵,这使得汉国成为严重威胁晋朝统治的军事力量。
[img]528173[/img]
光熙元年(306年),河间王司马懿被杀。以东海王司马越为首的军队迎惠帝从长安东归洛阳。八王之乱结束,东海王越执掌朝廷。惠帝不久去世后,司马越在晋怀帝即位后继续专权,但他未能集中力量攻击影响中国许多地方的反叛势力。相反,他杀死了三人,因为诸葛梅和官员周穆支持前王子清河王司马秦即位。随后,司马越与交友的征东将军苟曦反目成仇,并因怀疑杀害了王延、高涛等朝臣。他非常失望和不安。晋怀皇帝对司马越的专权不满,于是联合苟曦对抗他。司马越面对这种情况,于是在永嘉四年(310年),以石勒为由,率领京师4万军队和行台出屯项县,留部将何伦、李云、东海王妃裴氏、世子司马毗等留守京师,使洛阳兵力薄弱,宫台省再也没有守卫,盗贼横行,洛阳市也发生饥荒。鉴于洛阳的情况,扬州刺史周馥和苟曦分别上议迁都寿春和仓垣,但由于司马越集团的压制,他们未能成功。
永嘉五年(311年),苟曦上奏司马越的罪行,怀帝也下诏讨伐司马越,司马越不久在项县去世。太尉王衍和襄阳王司马范率军护送棺材回东海封国安葬。虽然军队没有发布司马越死亡的消息,但石勒率领的骑兵在4月份追上了苦县宁平城,击败了将军的钱端,杀死了晋朝中央军队和被俘台的10多万官员,晋廷再也无法抵抗外国政权。
经过
司马越死后,留在北京的何伦和李云带领东海公主和儿子奔跑,但很快就被石勒摧毁了。洛阳城饥荒严重,发生了食人事件,大多数官员都逃跑了。直到那时,金怀帝才决定东奔仓垣,命令司徒傅志准备船只。然而,金怀帝当时没有护卫。当他和几十个朝士一起走到铜驼街时,他被小偷抢劫,被迫撤回宫殿。
刘渊在位期间多次派兵南侵,其子刘聪在永嘉四年(310年)继位后继续这一行动。永嘉五年(311年),刘聪派遣将军呼延晏带领27000名士兵攻击洛阳。他在河南县沿途12次击败晋军,前后歼灭了3万多人。呼延晏随后攻下洛阳平昌门,纵火焚烧东阳门和城内府寺,等待刘曜、石勒、王弥的增援部队前来。六月,呼延晏以外援未到,带着俘虏和掠夺战利品离开,并将停靠在洛水作为奔跑的船只焚烧。不久,王弥和刘曜先后攻入洛阳,王弥遂和呼延晏于6月丁酉日攻破宣阳门,直入南宫,攻入太极前殿,在皇宫中大肆搜掠。晋怀帝离开华林花园大门,计划西出长安,但在路上被汉族士兵俘虏。洛阳有3万多名王子、大臣和平民被杀,宫殿被掠夺,晋朝寺庙被烧毁,陵墓被挖掘和破坏。当时,王弥劝刘曜迁都洛阳,但刘曜认为洛阳四面都是敌人,无法防守的,于是焚毁了洛阳宫殿,俘虏了晋怀帝和六枚玉玺,以及一些晋臣北归平阳。
结果
永嘉之乱后,西晋于316年灭亡,琅琊王司马瑞于317年在士族王道的支持下建立了东晋。为了避免战争,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历史上被称为“衣冠南渡”。这为东晋偏安的一个角落做好了准备。大量华侨华侨县的建立深刻影响了东晋的政治面貌。同时,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中心进一步迁往南方。
永嘉之乱的导火索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