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为什么杜涛要起兵叛乱?最后他的结局怎么样?

杜涛(-315年)是蜀县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的祖父杜植是蜀国著名的人,所以杜涛在蜀国也很有名。杜涛最初是当地官员,在西晋末年被当地流民推荐为湘州的变民首领。后来,王敦派陶侃和周访领兵讨伐,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这让杜涛曾经投降过,但不久,他又因为仍然受到晋军的攻击而叛乱,但以失败告终。

杜涛称自己为才华横溢的学者,并被州政府视为学者。益州流民李特成立第一年(301年)叛乱,杜涛逃往南平(湖北省公安县)避免混乱。后来,南平太守护着詹姆斯的重量,委托醴陵县令。

起兵叛乱

[img]528167[/img]

由于李特子和李雄在父亲去世后仍在益州反抗朝廷,战争仍在继续。大量当地居民流亡荆湘地区,受到当地人民的迫害和怨恨。永嘉五年(311年),蜀民李翔杀害县长,屯据乐乡,应詹和杜涛立即出兵讨平。不久,蜀民杜畴和剑抚又在湘州叛乱。湘州刺史荀眺想杀死巴蜀流民,这让不参与叛乱的益州流民汝班非常害怕。相反,他们投靠杜类。当时杜涛在湘州,在益州享有很高的声誉。荆、湘流民主要拥有杜涛。杜涛自称梁、益二州牧,平难将军,领导湘州刺史。杜鹃及后攻湘州治所长沙,荀眺弃城逃往广州,被抓获;杜涛还派人攻破零陵、桂阳等郡,攻占武昌,大杀官员。杜涛先后击败了开兴太守严佐和荆州刺史王澄派来的王机,纵容士兵肆意破坏,伪降于征南将军山简,并被山简任命为广汉太守。

归降朝廷

[img]528168[/img]

不久,琅琊王司马睿派遣左将军王敦和武昌太守陶侃出兵镇压。建兴元年(313年)8月,杜涛兵围新任荆州刺史周凯于迅水城(今湖北黄梅县西南),陶侃派明威将军朱伺救援,杜涛退保凌口(今湖北省奇春县西南奇州镇东南);杜涛和后领兵进攻武昌,陶侃也预测杜涛将进入武昌,于是迅速赶回武昌,并在杜涛到来时派朱伺迎击,杜涛大败,撤到长沙。建兴三年(315年),陶侃与甘卓合作攻击杜涛,前后数十场战斗,杜涛屡败,伤亡惨重,不得不请降于丞相司马睿。司马睿一开始不同意,杜涛写信给南平太守应詹,他曾经重视自己,自言自语说,他曾经和应詹“一起讨乐乡,本同休戚”。后来在湘中,怕死求生,然后相聚。假如以旧交之情,为了明白直白,使输诚盟府,厕列义徒,或北清中原,或西取李雄,以赎前,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于是应詹把杜涛的信转给司马瑞,并向杜涛和流民请愿,请求安抚接受他们,安定江、湘两州人民。司马瑞遂派前南海(今广东省广州市)太守王云接受杜涛投降,赦免大家谋反罪,甚至杜涛为巴东(重庆奉节县东)监军。

再叛与覆亡

杜涛被降后,晋军仍对杜涛进行猛烈攻击,杜涛不胜愤怒,于建兴三年二月杀王运,再起兵叛变。杜涛派杜弘、张彦袭杀临川(江西省临川市)内史,并陷入豫章郡(江西省南昌市)。又派王真率3000名精兵攻打武陵江,截断晋军运输要道,引诱当地五西夷叛变,再次攻打武昌。但一个月后,杜弘和张彦被周访打破,张彦被杀,杜弘奔临贺(今广西贺县东南贺街);而王真则被陶侃部将郑攀及陶延在巴陵突袭,王真损失惨重,退守湘城。杜涛见所派部队都被晋军击败,怀疑之前背叛陶侃来降的张奕,并杀了他,但这一举动更让群众害怕,许多人投降晋军。被晋军击败后退守湘城的王震挑战陶侃军。陶侃劝王震投降。王震原本傲慢,但被陶侃劝说感动了;陶侃再次劝说,割发为信,最终让王震投降。王震投降后,杜涛部也崩溃了。与此同时,陶侃又与应詹进攻长沙,杜涛无法抗拒,只好逃跑,死在路上。


为什么杜涛要起兵叛乱?最后他的结局怎么样?为什么杜涛要起兵叛乱?最后他的下场怎么样?

,,,,,,

  • 王戎简介 西晋时期名人[竹林七贤]王戎的生活
  • 王戎(234-305年),字俊冲。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王荣出身魏晋高门琅琊王氏...

  • 余喜介绍了东晋天文学家宣夜的继承余喜的生活
  • 余喜(281-356年),字仲宁,余姚人。博学好古,尤喜天文历算。郡守诸葛恢巡视余姚,任功曹。晋永嘉元年(307年)被征为博士;咸...

  • 山涛简介 西晋名人[竹林七贤]山涛生平
  • 山涛(205-283年),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五指西)人。西晋时期的名人、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早逝,贫穷的家庭。好老庄...

  • 晋孝武帝司马曜,历史上被一个女人活活闷死。
  • 虽然这位皇帝是一位致力于国家事务、重用贤臣的君主,但他也是一位嗜酒如命的君主。可怜无辜的悲伤催促皇帝,因为他喝酒后开...

  • 谢灵运,古代最资深的驴友:曾自制登鞋游山游水
  • 谢安谢玄的叔叔和侄子是周口太康人。谢玄的孙子谢灵运出生在浙江的上虞。他也认为自己是周口太康人。今天,郑振铎出生在温...

  • 道安简介 东晋时期杰出的佛教学者道安生平
  • 道安是东晋时期杰出的佛教学者。他出生于常山扶柳县(今河北省冀州境)的一位学者家中,出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孝武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