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晏殊的故事吗?
最近看了这个清平乐,发现晏殊还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他写的诗真的很好。他不仅在宰相的工作中做得很好,而且在这个词上也写得很好。这也证实了一句老话,那就是做一行会,很厉害。最近很多人对他的身份很感兴趣,那就是晏殊和晏殊有什么关系?还有一句话叫北宋“宋二晏”,那么这个“二晏”又是谁呢?让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吧!
晏殊和晏几道是父子关系,晏殊是晏几道的父亲,晏几道是晏殊的第七个儿子。北宋的“二宴”分别指“晏殊”和“晏几道”,又称“大晏”和“小晏”。晏殊和欧阳修也被称为“晏欧”,这是相当强大的。
[img]524131[/img]
晏殊人生简介
年少德高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能创作出“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以神童身份推荐他。第二年,14岁的晏殊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晏殊看上去毫不畏惧,用笔很快就完成了答卷。得到真宗的奖励,赐予进士出身。寇准说:“晏殊是外地人”皇帝回答说:“张九龄不是外地人吗?两天后,又要考诗、赋、论,晏殊上奏说:“我做过这些题,请用其它题来考我。“他的真诚和才华更受到真诚的赞赏,他被授予秘书省正事,留在秘书馆深造。他学习勤奋,交友持重,深受直使馆陈鹏年的重视。召试中书三年,任太常寺奉礼郎。
宦海沉浮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任光禄寺成,父亲去世。他回到临川(今江西抚州)服丧。服丧期结束后,他被召回任职,跟随皇帝到太清官祭祀。皇帝命令他编修宝训,做同判太常礼院。母亲去世后不久,他要求等服期结束后再工作。皇帝不允许。被调任为太常寺丞,被提升为左正言、直史馆,做升王府记室参军,掌书写笔记。年中迁升为户部员外郎,做了王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制高,判集贤院。很长一段时间后,他成为了翰林学士,晋升为左妃子。每次皇帝问晏殊问题,他都会用方寸小字把问题写在小纸上。晏殊写下自己的建议后,和小纸一起呈现给皇帝,皇帝非常欣赏他的谨慎。乾兴元年(1022年),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与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大臣们支持晏殊提出“垂幕听政”的建议。为此,迁右劝医生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由于反对张芪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意愿,再加上在玉清宫怒以朝湖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
[img]524132[/img]
创办教育
天圣五年(1027年),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在此期间,他高度重视学院的发展,大力支持应天府学院,邀请范仲淹到学院讲课,培养了大量人才。宋初四大书院(又称“绥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这是晏殊开创大办教育的先例,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庆历三年在宰相任职时,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从此,京师至郡县都有官学。这就是著名的“庆历兴学”。
扭转战局
明道元年(1032年),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
亳州、陈州因劝阻太后“服冕为太庙”而贬损。五年后,他被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地区,宋将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败中找到了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请仁宗后,他做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销内臣监军,使军队指挥官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集和训练弓箭手作战;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产,资助边境工资;收回各司占用的物资,丰富国库。因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入侵。
[img]524133[/img]
晚年生活
庆历二年(1042年),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庆历四年(1044年),孙甫、蔡襄因撰写李晨妃墓志等事被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英州,后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徐州。60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节度使(今陕西西安)。后调到河南府,官衔被转到兵部。直到和元年(1054年)6月,晏殊因病要求回京城治疗。康复后,他将在北京工作。仁宗特意留下他,让他为自己解释经文,让他每五天来一次,并按照宰相的规格对待他。一年后,晏殊病情恶化,仁宗想去看他。知道后,晏殊立即派人给仁宗发信,信中说:“我老了,病得很重,不能做事,不值得陛下担心。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055年2月27日)不久就去世了。仁宗虽然亲自去哀悼,但还是因为卧病时没有来看望他而感到遗憾,两天没有去朝廷。送给晏殊司空(三公之一)兼侍中(官名,门下省长官)的官爵,授予“元献”头衔,并在碑文第一封篆书上写了“旧学之碑”四个字。虽然晏殊多年来一直处于重要地位,但他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都来自他的门下;韩琦、富璧、欧阳修等都经过他的栽培、推荐,都得到了重用。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作为晏殊的女婿,富毕却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毕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
北宋二宴指的是谁?晏殊一生的经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