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冶是唐代中期著名的女诗人。李冶从小就表现出了自己的诗歌天赋。据说他可以在六岁时写诗,写一首玫瑰诗。十一岁时,李冶被家人送到玉真观出家,但李冶还是潇洒自若,爱作雅侃,但这样的性格也给她以后带来了一些麻烦。李冶晚年被召入宫,但最终被唐德宗下令处死。怎么回事?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李冶这个角色,想了解的朋友可以一起来看看。
[img]522938[/img]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从唐代文坛走出了无数的浪漫才华,他们的作品进入了我们的教科书。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很严格。虽然唐朝是一个极其开放的朝代,但这种不平等的制度仍然存在。
我们今天介绍的女主角是一位名叫李冶、字季兰的女诗人。
在历史文坛上,男性诗人层出不穷,但女性诗人却寥寥无几。尤其是在诗歌发展特别繁荣的唐代,女性诗人就像稀有物种。
然而,李冶打破了如此尴尬的局面。她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唐代四位女诗人”。这足以证明她在唐代文坛的地位,但李冶在历史上也是最具争议的。
《唐才子传》曾记载李冶:“年轻聪明,长相美丽,表情萧散,专注于书法,擅长弹琴,尤工格律。”
李冶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孩,她非常擅长诗歌。李冶6岁时,她曾写过一首名为《咏玫瑰》的诗:经时未架,心情乱纵横。已看云鬓散,更念木枯荣。
乍一看,这首诗很有文采。毕竟,这是一个六岁的孩子写的。然而,当李冶的父亲看到这首诗时,他非常惊讶,认为这首诗是未知的。他认为李冶长大后会是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
[img]522939[/img]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这首歌《咏玫瑰》中的“架”字和“架”谐音“结婚”。当时父母的命令和媒人的话是每个人结婚的唯一途径。因此,当李冶的父亲看到他六岁的女儿对婚姻有这样的想法时,他非常惊讶。
但我认为这一切只是父母的想法。一个六岁的孩子对自己的感情有什么想法?然而,李冶的父亲并不这么认为。他不想让李冶长大后不守妇道,抹黑家人。因此,李冶11岁时,他把李冶送到道观,成为一名女道士。
但谁曾想过,道观虽然远离世俗,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但唐代文风开放,很多文人才子都喜欢在道观附近赏风。这些文人都知道李冶曾经是远近著名的才女,都想看看李冶的风采。
色艺俱佳的李冶并没有按照父亲规定的路线走,真的在道观上修身养性。元代作家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记载,“美丽的外表,萧散的表情。专注于书法,擅长弹钢琴,尤工格律”。
在当时情况的渲染下,李冶多次与当时著名作家陆羽等几名男性发生感情纠葛。这些男人曾向李冶许下承诺,包括后来与朱芳、韩奎、阎伯钧等人同意。《唐诗纪事》卷七八有云:“刘长卿称季兰为女中诗豪。”
但由于现实的无助,他们离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感情失败,让李叶对感情有了深刻的理解,她在诗歌中表达了她所有的感情。
也就是说,李冶在道观中根本没有修身养性,学会了如何遵守妇道。相反,他遵循了唐朝开放的世界风格,遵循了皇家公主和杨贵妃、玉珍公主等女士在道观中的放荡风流,利用自己的美貌和才华,到处猎艳,成功地将自己演变成了文人墨客心中的情人。
而且,这似乎和当初父亲所担心的一样:害怕失行的女人。
唐代贞元时期,唐代宗李豫得知自己的才华,特意召见她去北京入宫。唐代宗见到她后,曾感叹:“上班姬(婕钰)不够,下班姬(兰颖)比韩颖(兰颖)还多。不是晚上,而是一个英俊的女人。”并把她留在皇宫里创作。
中国成立四年,也就是公元783年5月,泾原镇士兵哗变,占领长安,将朱建立为皇帝,将国家名称改为汉族。唐德宗带着王子、大臣和后宫妃嫔逃到陕西乾县,这就是著名的:泾原兵变。
当时,李冶留在首都,最终被朱巴“抓获”。朱巴以前也听说过李冶的才华,所以他想让她写一首诗来赞美新时代。李冶被迫无助,但出乎意料的是,这首诗,她在未来失去了生命。
[img]522941[/img]
公元784年,唐朝宗室右武卫大将军李生收复长安,杀朱巴,迎回德宗,李冶的厄运就来了。
《奉天录》曾记载:“李季兰,一个时不时有风情的女人,上(朱)诗,言多悖逆,故阙不录。皇帝在克京师,召季兰,责怪他:你为什么不学严巨川?有一首诗说:手持礼器,空着眼泪,记得你不敢说话,就让你杀了你的儿子。”
也就是说,李冶被迫写了一首赞美叛军的诗。最后,唐德宗下令杀死李冶的乱棍,一代才女终于变成了一缕尘埃。
这样一位软弱的女诗人,由于政治的巨大变化,最终成为皇帝无能的受害者。
清代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曾为李冶鸣不公,说:“丈夫朱沈之乱,皇帝不能守社租,委臣妾过去。这一季,兰以一个女人屈于凶猛,指责本朝,盖不得已。德宗不理解他的感受,经常下令杀人。封建皇帝的凶猛在这里可见一斑。”
唐代文坛李冶的地位如何?为什么她被认为不守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