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的故事。
孔融让梨在中国应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听说过。孔融从小就懂得谦虚,许多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这个故事来学习孔融的精神。但是你知道孔融成年后是什么样的人吗?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他的行为风格直言不讳,言辞激烈,多次激怒曹操。孔融最终激怒了曹操,导致全家受到惩罚。如果你想知道孔融,恐怕你不能只知道他童年的故事。
[img]521356[/img]
“孔融让梨”让每个人都觉得孔融小时候很可爱。教科书只告诉我们孔融让梨给其他孩子吃的故事。父母告诉我们要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但他们不会告诉你孔融长大后会有让梨的精神吗?我不会告诉你的。
孔荣得到董卓的赏识后,命令他为白海下令。当他第一次到达北海时,他命令所有的人都出来迎接他。如果他不出来迎接他,他将被定罪为谋反。董卓领导的官员腐败侵蚀了法庭。为了维持奢侈的宫廷生活,董卓命令各方强制征税。特别是北海是一个不能再贫穷的小县,根本找不到太多的税。
[img]521357[/img]
强征重税,让人不聊生,甚至杀了征税不足的官员。这些和他小时候让梨的精神完全相反。为什么作为北海阶段,要强征重税?当时孔融被权力迷惑了,知道权利能给他带来财富和力量,所以不管人民能不能承受,那些征税不足的官员都被杀了。另外,当时战争不断,人民自己也难以保护。
曹操打败董卓后,孔融又在曹操手下当官。曹操看上了美女甄宓,却被儿子曹丕抢先一步。孔融讽刺地说:“武王划周后,把妲己送给了周公。”曹操问:“有这件事”孔融说:“我是从今天的事情,反推当年的情况”。这次对话让曹操失去了面子。孔融认为自己很聪明,很高尚。他多次指手画脚,讽刺曹操的生活,导致曹操最终生气,直接摧毁了孔融的家人。曹操处死孔融后,在布告中写道:“孔融违天道,败坏伦理道德,多次干扰朝政,犹恨其晚。
[img]521358[/img]
孝道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优良传统,但孔融说:“父亲对儿子有什么样的亲戚;就其初衷而言,它实际上是一种欲望;儿子对母亲来说也是一种嘲笑?比如寄物瓶里,出则离开”。也就是说,父亲没有什么可孝顺的,他只是为了自己的欲望;母亲没什么特别的,只是一个容器,一切都出来了,和容器有什么关系。这样破坏三观的言论,让曹操听了一肚子的猜疑和不满,杀了他的家人。
列出这些并不是为了证明孔融到底 是“好人”还是“坏人”只是让你看到他不同的脸,就像电影中的多重个性一样。世界不是黑白的,更多的是未知的中间区域,边界在你的心中。
孔融长大后是什么样子的?他还和小时候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