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东汉,大多数人都会对皇帝昏昏欲睡、懦弱、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产生负面印象。然而,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三代以来,风俗之美,无尚于东汉”;清人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也有“东汉尚名节”的评价。因此,东汉在我们脑海中的形象突然变得凌乱起来,究竟真正的东汉是什么样的?作者简洁的评价是:一个“五讲四美”的时代。
一、儒家气象
[img]521996[/img]
这件事也可以追溯到东汉开国的那群人。与西汉不同,开国功臣集团大多是市场上的死亡无赖之徒。东汉开国功臣是儒家气象。例如,光武帝本人,少年时曾在长安太学习,受尚书,通大义。功臣邓禹,年十三能念诗,受业长安,早年曾与光武帝同学。窦融、耿纯、樊准、寇迅、冯异、贾复等也有同样的经历。故清人赵翼说:“光武诸臣,大多习儒术,与光武意气相投。盖一时之兴,其君与臣一气所钟。就连皇帝的警卫部队也要大家都知道《孝经》。正是在这样的社会习俗下,形成了人人重名节,讲节操。
自西汉武帝尊重儒家思想以来,儒家思想作为一个文化和教育精英集团,得到了国家权力的支持和认可。儒家学者和医生在维护纲律和纪律、坚持宪法的同时,也在修身养性,引领社会潮流。后来,东汉出现了“清流运动”和“党囚之祸”。
在东汉后期,一方面,在节日气氛的指导下,士大夫注重经济修复;一方面,宦官和外戚交替执政,士大夫集团与统治集团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和激烈的斗争。此时,士大夫集团反映了出名、批评当前政治、藏族人物的侠义士气。
二、轻死重气,义重于生
在两次党囚之祸中,许多被害的党囚名士主动投案或自决死亡。比如巴肃、李英、范倾、崔健等。李英所谓:“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是。"主动投死造诣狱。荀诩死前与李颖同狱而死,说:“求仁得仁,谁恨也”。侍御史景毅的儿子是李英的门徒,但他被遗漏,没有被列入党员名单。他主动辞职,申请补名。名将皇甫归党囚名单中没有自己的家乡人,于是自表为党人。
[img]521997[/img]
范倾是汝南县的功曹,在党狱之灾中享有盛誉。汉灵帝继位后,他杀害了党人。诏书下来后,我们应该抓住范倾。我们县的督察吴导持诏书,把自己关在驿站的传舍里,躺在床上哭。范倾听后,主动自首。县长郭毅听说后,解开官印和丝带,准备和范倾一起逃跑。
范倾告诉县长郭毅,我不能拖累你,更不用说让我的老母亲一起逃跑了。后来,当范倾被杀时,他的母亲来看他说:“今天你和国家圣人李英,杜密一样出名,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在场的每个人都哭了。
另一个著名人物是张俭。朝廷通缉令下达后,张俭逃离家乡,走在路上,于是去路边敲人家寻求帮助。当人们听说他是张俭时,他们都冒着被连坐的危险来保护他,帮助他逃跑。后来,张健一路逃到山东省东莱县,住在李健的家里。县长毛琴用武器追赶李健的门。李健保护张健,拉着毛琴说:“张健是世界上著名的绅士。每个人都知道他的逃跑是无辜的。今天你抓住了张健,你忍心抓住他吗?”
毛钦站起来,拍着李诚的肩膀说:“突伯玉羞耻为君子,脚下如何自专仁义?“你怎么能说只有你保护张俭,我不保护?李坚说,虽然我喜欢道德,但如果县太爷你有这种说法,我知道你已经把我道德的一半分开了。县长毛钦叹了口气,李认想办法把张俭送出关塞,送到北方。后来,张俭逃命经过的地方,隐藏着张俭的保护,几十个家庭都被家族摧毁了。历史上,“宗亲并有废灭,郡县为之破碎。”
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写过“徐茹下陈藩之榻”,这位陈藩在汉灵帝时至太尉。党囚之祸,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他是天下明臣,宦官不想动他。然而,当陈藩听说党狱之祸爆发时,他带着学生和官署冲进皇宫,与宦官进行了最后的斗争。最后,他被宦官团团围住,在狱中被抓获并杀害。《后汉书》评价他说“以逃世为非义,所以屡退而不去”。他没有独善其身的隐居,没有履行社会责任,而是以儒家的社会责任感为义务,与死亡作斗争。
三、虽然千万人,但我往前走
无论是党囚名人不怕强奸,杀人成仁;还是世界之士的辛勤感受,波荡而从之,还是深深地打破了家庭而忽视,甚至儿子死了,母爱其义!到目前为止,它仍然令人敬畏!
东汉的社会风气如何?真的是黑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