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的故事。
冯道应该是历史上为皇帝效力最多的人。冯道活动于五代十国,先后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共为10位皇帝效力,堪称“官场不倒翁”。冯道出生在一个耕地读书之家,这意味着他既耕田又读书。冯道从小就养成了勤于读书的习惯,非常擅长写文章。很多人都很好奇冯道的官场艺术有什么特别之处,能让他在面对十位不同的帝王时永远屹立不倒。让我们看看。
[img]521344[/img]
冯道正处于五代十国战争的时代。从45岁到73岁,他一直在朝廷为皇帝服务。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冯道是政治上的常青树,永远不会倒下。
观察冯道的一生,有以下三点可以概括,姑且称冯道官场术。
一、冯道官场术
第一点:今天皇帝刚下台,篡位者还在城门外。冯道会不顾旧朝廷,带着文武百官支持新皇帝登基。
第二点:不管新皇帝是谁,冯道都会送一本他亲手抄写的《贞观政要》,讲解治国为民服务的方式。有些皇帝根本不理会,但冯道不在乎,还是照着送。
第三点:无论皇帝是否能被建议,无论皇帝的政策是否合适,冯道都会谈论我的国王,这对当时的政治环境非常重要。
[img]521345[/img]
以上三点可以说是冯道官场30年的葵花宝典。当时很多人不同意冯道的行为,未来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也很差。比如宋代司马光,不足以评价他的道德。明朝王夫之和冯道是藏奸的可耻之徒。有人说五代是最无耻的时代,五代最无耻的官员是冯道。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如忠臣不是二主,烈女不是二夫。像冯道一样,老皇帝去世、下台、逃跑,迅速服务新皇帝,不符合儒家忠君的思想。在古代,皇帝是第一个家庭,官员是皇帝派来的,所以他们应该忠于它。这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
二、人民是冯道的头家
冯道曾写诗说:但知行好事,不要问未来;但教方寸无恶,豺狼丛中也立身
做好事意味着为人民服务。他认为,只要不做坏事,不管环境有多危险,有多困难,为什么不在官场站稳脚跟呢。这种勇于面对逆境、不逃避的精神是非常可取的。
在冯道拜相之前,他在后唐庄宗李的手下工作。后来,他的父亲葬礼回家丧葬了两年。在返回北京的路上,他得知叛军进入北京的消息。当时,有人建议他等情况明朗后再决定去哪里。
但冯道拒绝了。他认为,既然我以现任官员的身份请假,皇帝叫我回去,我就必须回去。由此可见,冯道并不是一个不忠的人,他仍然坚守君臣之道。
冯道第一次拜相是后唐明宗李思远。他第一次把贞观政要送给了李思远。贞观政要是唐太宗行政的总记录。冯道告诉李思远,行政的基础是廉政,爱人如己。只有在中国保持和平,人民的生活才会幸福。冯道要求皇帝为唐太宗服务,利用自己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冯道对自己的职位非常忠诚。他是首相,必须履行首相的职责。
唐末皇帝李从可认为冯道是书呆子和老人。他一上台,就把贞观政要献给他。他派他到同州当地官。冯道不骂皇帝,不抱怨。他可以努力建设地方政府,拿出工资,帮助地方政府修建河堤。
[img]521346[/img]
孟子的第一信徒
孟子有句话说:民为贵,社国次之,君为轻。
这种轻君重民的思想与皇帝的利益相冲突,所以孟子几千年来一直不受儒家思想的欢迎。冯道的所作所为隐约符合孟子的民间思想。几千年来,只有冯道有这种心态。可以说,冯道是孟子的第一信徒。
作为特使,冯道代表石敬堂出使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被骂为卖国贼。但是冯道自己的想法呢?
如果不修复北方的强国,国家将不会和平,人民将遭受痛苦。
如果北方的强国被打下来,不仅是16个州,全国都会结束,陷入不确定状态,那么人们的生活就会更加艰难。冯道认为我要当特使,我要割地。基本目的是寻求和平,为人民谋福利。
为什么冯道能纵横官场30多年?他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