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黄巢,大家都会想到什么?下面介绍一下这个人的历史事迹。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事实上,黄巢的背景并不贫穷。他出生在一个盐商家庭,从小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据说黄巢五岁时可以写诗。相信很多朋友应该都看过黄巢的《不第二赋菊》,但是黄巢成年后多次参加科举,却屡屡碰壁。后来,关东干旱,人民被迫纳税。黄巢决定回应王仙芝起义。但唐末农民起义以失败告终,黄巢的死因一直是个谜,恐怕很难有准确的答案。
[img]521918[/img]
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金甲。
不得不说,这首黄巢诗充满了气势和傲慢。
黄巢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杀人狂,失去了人性,以人为食,而有人则称赞他敢于战斗。他是中国农民起义中的几个关键人物。的确,虽然黄巢的最终结果是失败,但他所取得的成就却很少,就连著名的宋江也只是他日若得凌云志敢笑黄巢不老公。但这样的人物,最终的结果却鲜为人知。
史书上说,他被侄子砍死了,他的头被砍掉了。但问题是,当这个头被带到唐朝前面时,可以想象它已经高度腐烂,完全认不出来了。我不知道它是否真的是黄巢的头 。
那黄巢到底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img]521919[/img]
说起黄巢黄老四,也可以算是一个富裕的家庭。家里几代人都卖私盐,但是古代卖私盐的利润很高。按理说黄巢家做了几代这个生意,人脉已经铺好了。黄巢可以安全稳定的做私盐贩子,但是黄巢四岁的时候随便写了一首诗,让家里的长辈大吃一惊。这么多年来,我们这个大老粗的家庭会有一个文化人吗?
一切都是劣质的,只有高阅读,古代的阅读名声这件事仍然很重,无论你的家庭有多富有,没有名声的学者,你是一个暴发户,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看不起你。整个黄家邀请最好的老师给黄巢补课,黄巢必须获得一个名声,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考试是20多年,考试三次,一次失败。
文章开头写了这首著名的诗后,黄巢低头叹了口气,回家做了祖传的贩私盐生意。
公元874年,全国水旱频发,秋粮颗粒无收。但自唐懿宗以来,用兵不息,赋敛越重在政策上,各州县不敢报灾,继续摊税,导致人不聊生。人们吃不下饭。谁还吃盐?私盐贩子做不下去,一群死人怕什么?于是作为一个私盐贩子,王仙芝造反了。
他自称平均天补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他的起义军被称为草军。这时,黄巢心里有点痒。公元875年,王仙芝的部队来到曹州(菏泽)。每天蹲在村口等志愿者的黄巢非常兴奋。他立即分散了家庭财富,带着八个侄子和数千人加入了王仙芝的部队。
今年,黄巢55岁。后来,王仙芝想被招募,但黄巢没有给他一个官方职位。此外,黄巢不同意之前的反复失败,并与王仙芝作战。整个起义军都知道了这件事,很多人都附和了黄巢。他的下属不同意。王仙芝别无选择,只能反抗。
两年后,王仙芝死了,黄巢被义军推荐黄王,号称冲天大将军,从安徽到福建,再从福建到湖南,整整12个省,大部分唐朝都被黄巢搞得一团糟。
60岁时,黄巢突破长安城,立国号大齐,皇帝称帝后,黄巢大赦天下,唐朝三品以上官员和皇室宗亲杀无赦,报仇科举。
[img]521920[/img]
公元883年,黄巢最依赖的部下朱温投降了唐朝,在唐朝将军李克的进攻下,黄巢撤出了长安城。
公元884年,黄巢战败狼虎谷(今山东济南莱芜),下落不明。虽然史料记载已被斩首,但由于头部腐烂,还有许多其他说法。
有一种说法与李自成的笑话非常相似。据说在五代十国时期,洛阳有一位名叫崔伟禅师的僧侣,他是一个大刹车的住所。当他安静的时候,他指着脚,脚下有两个字,黄巢。有人说黄巢是和尚。
后面很多人说见过黄巢本人。还有人说黄巢兵败后自杀了。
我认为黄巢自杀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他被唐朝拒绝了好几次,然后成功地成为了皇帝,但他被赶出了长安,四处逃跑了。最后,世界上没有地方安顿下来,生活的起起落落自然无法忍受这个打击,自杀死后,被下属割下首领去唐朝欣赏。这两个方面似乎都是对的。
黄巢只是个盐贩子。他为什么要起义?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