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在不断发展,让大家摆脱历史的迷雾,回到刀光剑影的时代,看看唐代千牛卫的故事。
众所周知,我国的兵役制度是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制度,满足了现代战争中士兵的高质量要求和军队现代化的需要。那么你知道古代大部分的兵役制度是什么样的吗?
[img]519904[/img]
商周时期,大部分采用征兵制度。战争期间,每个部落的成员都有义务当兵。它的主力基本上是由平民组成的甲士,而军队的核心是贵族子女。当然,周围会有一些杂役,叫做“徒兵”。它们大多由奴隶组成,专门为奴隶主服务。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取代了奴隶制。各国相继改变,县制也建立,兵役制度成为“常备制度”。人们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才能进入军队并入选常备军。
例如,当时魏国选拔武术家的要求是:考生必须穿上沉重的“三层盔甲”,然后戴上一个100公斤弓和50支箭的箭囊,戴着头盔和剑,半天内走100英里才能入选。这相当于我们目前的负重训练。所有被选中的人都可以免除全家的税收和兵役。
至于秦汉时期,已经改为大规模征兵制度。与商周时期不同,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度不分高低。只有20岁以上的男性应该按照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每年在业余时间接受培训。每个人一生至少要服两次兵役,直到56岁。
[img]519905[/img]
秦朝的征兵任务繁重,更不用说劳动了,这些农民也负责长城的建设。然而,由于秦始皇限制流动人口的政策,没有人能逃脱它。直到三国时期的混乱,这一制度才受到严重破坏。
三国时期,为了便于管理,出现了明显的“世兵制”。俗称军户,有这种户籍的家庭直接由当地军府管理,代代相传。然而,社会地位较低,甚至商家也看不起它。只有取得巨大成就或被朝廷赦免,他们才能获得平民身份。
但这确实不人道,到了南北朝,就出现了;府兵制。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主要由来自世界各地的汉族豪强地主参军,通过他们的从属关系获得了大量的家兵部曲,可以称之为“私兵”。
然而,隋唐时期的私兵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毕竟,杨光和李渊都依靠自己的私兵赢得了世界,对他们有一定的恐惧。隋朝杨帝时,府兵成为民间征兵,分为十二卫。
[img]519906[/img]
唐代将全国分为634个府,实行府卫制,将府兵制全部改为朝廷私兵。中央设立十六卫,前十二卫是全国府兵的领导机构。随后,四卫的地位高于前十二卫。
他们是左右监门卫和千牛卫。前者负责宫中各门的门禁,后者专门为皇帝和仪卫保卫。说白了,后四卫就是皇帝的保镖,相当于清朝的御前侍卫,天子脚下自然身份更高。
例如,在《狄仁杰侦探》中,皇帝特意派李元芳保护狄仁杰。李元芳经常炫耀自己的官职,即“千牛卫”。千牛卫是官职中的三大产品,狄仁杰的官职只是三大产品。从品级上看,狄仁杰和李元芳平起平坐。
只是剧中的李元芳被派去保护狄仁杰,说李元芳是剧中的下属。当然,这里的千牛卫只是皇帝的保镖,与后来明朝的锦衣卫无关。
说到锦衣卫,就要说明朝了。明朝实行“卫所制”,军队分为两级,卫是指挥部,有千户、百户等。兵员也直接由军籍补充,世袭为军。平时在战场上屯田,可以算是三国的“世兵制”和隋唐的“府兵制”的结合。
到了清朝,就不用说了,主要是“旗兵制”。军政合一,多以满族旗民为兵员补充,以八旗为标志,也是高贵与否的区别。当时旗民的地位很高,比前几个朝代上升了几十个台阶。
唐代千牛卫在李元芳任职,是沈南牧羊的职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