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复杂,几句话也说不清楚。崇祯皇帝作为亡国之君,必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在都城被征服的那一刻,崇祯并没有生存下来,实现了祖训要求的“国王死亡”。按照古代忠君的思想,既然皇帝自杀了,当时内阁首辅魏藻德应该誓死追随,但他没有这样做。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吧!
魏藻德充满了诗歌和书籍,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刻的理解。历史书称他“擅长命令和辩论”。崇祯十三年,虽然世界形势紧张,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崇祯几乎筋疲力尽。三年一度的会议仍照常举行。他希望选择支柱材料。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赶往首都,35岁的魏藻德也在其中。
名单出来后,有些人很高兴,有些人很担心。魏藻德不仅获得了金牌冠军,还进入了决赛殿试。他自然非常兴奋。他忍不住哼了一首小歌,迫不及待地想唱“今天是个好日子”。崇祯亲自走出宫殿,题目是:今天的内外斗争,为什么要报仇?
轮到魏藻德回答的时候,他已经有了一个计划,发挥了十二分的精神,充分发挥了自己雄辩的优势。崇祯经常点头,称赞他的才华和学习。最后,他挥舞着一大笔钱,把魏藻德作为宫廷考试的第一名,也就是所谓的冠军。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善于观察文字和颜色的魏藻德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一帆风顺,很快被提升为内阁大学学士学位。
[img]518322[/img]
口才流利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能力非凡。两者不一定成正比。魏藻德的工作能力如何?《明史》用八个字概括:藻德居位,一无建白!显然,魏藻德在协助皇帝处理政府方面几乎一无是处,从未提出过可靠的政策。
魏藻德的繁荣在于他理解崇祯的想法,每次都能及时迎合皇帝,这让崇祯非常痛苦。随着战争的紧张,明朝国库逐渐短缺,粮食和工资严重短缺。崇祯非常担心,睡不着觉。增加税收是不可取的。他想让大臣们捐一些钱。18万不算太多,3500不算太少。
[img]518323[/img]
上朝时,崇祯提出了捐款的办法。在别人开口之前,魏藻德是第一个站出来的。他没有直接反对捐款,而是向皇帝哭泣,说他无能为力,大臣们纷纷效仿,捐款无病结束。崇祯十七年三月初,内阁首辅陈秀被解雇,魏藻德被解雇,走上了仕途的巅峰,但在位时间极短。
半个月后,李自成的军队破城而入。崇祯问魏藻德:“爱卿有什么对策?虽然我告诉我,不管你说什么,我都会采纳。”平日里滔滔不绝的魏藻德此时一句话也没说,只是跪在地上磕头。他过去的态度不复存在。估计他在想怎么保护自己。
崇祯上吊后,李自成让人叫魏藻德。魏藻德相当自信,认为自己这么优秀,肯定会被李自成重用。然而,李自成问:“为什么不死呢?”这意味着为什么魏藻德不死,跟随崇祯,这也是他作为一个大臣的职责。
令李自成惊讶的是,魏藻德不仅没有一丝羞耻,而且无耻地说了七个字:“方求效用,怎么敢死?”太无耻了。他甚至说他想为李自成的大顺王朝服务。李自成最鄙视魏藻德,把他交给部门处理刘宗敏。魏藻德为了救命,乖乖地交了几万两银,但最终还是被刘宗敏杀死了。
读诗读书的才子,内阁首辅魏藻德是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