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方腊起义,
大多数看过《水浒传》的人都不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在《水浒传》中,方腊是梁山英雄的终极克星之一。即使在早期的戏剧中,方腊也可以使用恶魔的方法来呼风唤雨。@ 这不是教科书式的正面人物。
[img]516445[/img]
大多数人都知道方腊起义是基于《水浒传》的描述,所以他们对这种起义和方腊本人有偏见和片面的理解。历史上真正的方腊起义远比小说中描述的要大得多。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它辐射了宋朝的一半。方腊义军前后发展了近百万人,在全盛时期,建立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六州52县的政权。当时对宋朝的威胁远高于北方金人。
起义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根源在于宋徽宗昏庸。当代大臣都是童贯,蔡京一群贪得无厌的人,上梁不正,下梁歪。北宋各级官员贪墨成风,欺压人民。为了满足统治者极度奢侈的欲望,政府不断增加对人民的税收。人们只靠农桑生活,税收的高度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水平和垂直都是死的,不如反过来,也许还能博一条活路。
[img]516446[/img]
方腊假托宣和二年(1120)十月初九得天符牒,于帮源洞聚众起义,带领数千名贫困农民杀害当地保正家庭,誓言起兵。长期以来,人民苦于政府,迅速闻风响应,形成了多股势力。在宗教(摩尼教)的鼓励下,各种义军纷纷聚集在方腊的指挥下。
方腊起义仅两个月后,义军就占领了许多州县。无论人们走到哪里,他们都欢迎他们。官方军队无法与之竞争,并一次又一次地撤退。方腊义军有切断半壁江山的势头。宋徽宗和大臣们大惊失色,惊慌失措。宋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经济命脉位于苏杭江浙,正是义军的主要活动场所。宋朝的经济命脉被切断了,宋徽宗整天忧心忡忡。
[img]516447[/img]
事实上,方腊起义在历史上没有陈胜和吴光起义那么有名。元末红巾军起义、明末农民起义等起义在后人中广为人知。主要原因之一是起义持续时间短,以失败告终。宣和2年10月至宣和3年5月,不到一年,方腊主力被宋军歼灭,方腊本人和政权主要领导被俘,8月被护送到汴梁处死。从那以后,剩下的一部分一直持续到宣和四年三月,最后一部残部被围歼,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正式宣告全部镇压。
这个起义的具体情况就不提了。我们来关注一下这个起义对宋朝的破坏,在《续资治通鉴》中有这样的描述。
[img]516448[/img]
凡破六州五十二县,杀平民二百万。掠夺妇女,自贼洞逃出,裸挂在林中,相望百余里。
200万平民,这是一个极其惊人的数字,当然,一定有故意抹黑方腊的成分,就像满清四川屠杀的行为,但值得相信的是,战争确实给江苏和浙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宋朝最富有的东南地区被打了一个洞,无数的好田地变成了荒野,在战争中,商业繁荣的城市也被吞噬成碎片,经济重心受到重创,极大地影响了宋代的税收收入。
[img]516449[/img]
虽然宋军两年多的平叛时间不长,但由于战场分散,战线漫长,宋军不得不前后用数十万兵力镇压义军。宋朝深受冗兵之苦。方腊起义前,年军费是宋朝最大的财政负担,尤其是徽宗统治时期。北宋的财政早已不堪重负,镇压方腊起义几乎是这个负担的三倍。虽然方腊起义被镇压了,但北宋的国库也是空的,把原本雪上加霜的王朝推到了岌岌可危的边缘。在军事上,宋军薄弱,编制臃肿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北方的金国自始至终都密切关注这场战争。在这场起义中,金国清楚地看到了宋朝的一系列弊端。
[img]516450[/img]
据说这场让王朝命悬一线的起义终于被镇压了。统治者应该吸取教训,努力创新。不幸的是,历史永远不会朝着后代的理想方向前进。方腊起义镇压五年后,北宋首都汴梁在大雪中被金军征服,北宋朝灭亡。虽然北宋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方腊起义无疑是一个非常直接和明显的原因。国力衰落至今,灭亡只会日日夜夜。
方腊起义的历史是什么? 为什么方腊起义没有陈胜起义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