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汉朝和周朝的分封制吗?为您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周王室依靠分封制,形成共主联盟,维持约200年的实际联盟地位和约500年的名义联盟地位(周朝存在时间不确定,约800年),汉初分封没有维持太久爆发异姓王叛乱和七国混乱,造成如此大的差异,原因是什么?
1.不同的历史条件
西周分封始于武王伐纣,分封主要是当时已存在的诸侯、周宗室、姜尚等功臣,还包括旧商势力,即封在宋国的武庚。总的来说,周朝制定了比较全面的制度,即周礼,确立了自己的盟主地位。依靠宗室和功臣的力量,周王室实现了对老商贵族和有实力的方伯的监视和控制,并不断稳定下来。同时,在遵守周礼的情况下,诸侯在国内保持着独立的地位。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并不完全隶属。诸侯在内部发展,但由于实力的原因,发展缓慢。
[img]516950[/img]
汉初分封是在刘邦实现楚汉战争胜利后,对主要实力派进行分封。同时,为了维护刘的国家,他的儿子、兄弟和侄子被分封,形成了一个不同姓氏的王和一个同姓王。刘邦别无选择,只能分封异姓王。秦始皇统一世界后,刘邦作为皇帝自然不想破土封王。如果这些异姓王不是六国王族,也不是韩信这样的绝对实力派,封王是为了稳定局面。刘邦不想接受共主联盟,迟早会和异姓王分手。当刘邦成为皇帝时,他已经老了。他必须在有生之年为儿子消除这些障碍,并采取主动对异姓王采取措施,试图切断异姓王。与此同时,离心离德的异姓王也不诚实,与匈奴等汉朝的敌对势力勾结。因此,避免了双方之间的冲突。
[img]516951[/img]
相反,汉朝同姓王造反,汉朝吕后去世后,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即位,导致诸侯王准备搬家。尤其是齐王刘肥系,在铲除诸吕的过程中,对中国的成果并不满意。刘邦侄子吴王刘英的血缘关系对刘恒没有忠诚感。文帝王子用棋盘意外伤害吴太子死后,他完全无视汉朝廷。如果这种情况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双方可能会保持和平。汉景帝还在晁错等人的支持下提出削藩,反而口实诸侯王谋反。
2.力量对比不同
通过大规模分封,周王室不断形成新的诸侯国。此外,通过及时敲打不听话的诸侯,如烹饪齐国国君。随着分封国的增加,各封国相互制约,相互防范,诸侯国不敢在王室实力没有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妄动。而周王室的同姓国(姬姓国)则占据着晋国、鲁国等重要地位。周王室在同姓诸侯国的支持下,在最初的200-300年里,对大多数诸侯国都有控制权,除了南方的楚国。
[img]516952[/img]
汉初刘邦选择分封,其实是力量不足的表现,所以这些异姓王有很强的分离倾向。而刘邦也不会恢复周朝大规模分封诸侯国的局面,制约力度不足。刘邦活着的时候,同姓王不敢改变。刘恒即位后,真正的汉代直传结束了。同姓王对世界有了想法,尤其是刘英占据了一个好地方,有实力,试图与诸王合作造反。汉景帝采取削藩政策,让诸侯王开始结盟,形成反对汉朝廷的力量。
[img]516953[/img]
3.周朝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监之乱也在周初爆发,即周宗室与武庚勾结发动叛乱。楚国南方一直对周王室不满,并试图称王。西周末,随着周王室实力的下降,诸侯们开始不那么严格地遵守周李。中国人民暴动后,周李王被赶走,周王室的尊严受到严重损害。而周幽王时期出现的戎狄入侵,周幽王被杀,则完全让王室名誉扫地。二王并立后,周王室逐渐成为傀儡。所以西周虽然是天下盟主,但也有造反的情况。
[img]516954[/img]
4.县制已经深入人心
秦从商鞅变法开始实行县制。县制比分封制作为一个统一的王朝,更适合维护统一。刘邦和他的谋士自然不想分封。此外,刘邦平民出身,没有家庭基础,他更愿意接受县制。因此,郡县与封国并立,是刘邦维护统一的无奈选择。在选择的背后是力量的竞争。西汉的皇帝正在削减诸侯,这表明他们的力量正在上升。在武帝时期,汉初经历了休养和文化治理,汉朝廷有能力完全控制局面,封国制度逐渐被抛弃。在这一过程中,各方都知道,七国之乱在景帝时期爆发。
[img]516955[/img]
分封制更适合生产力低、统一概念不强的商周时期。秦始皇统一世界后,皇帝无法容忍“中国”的存在,只能通过削减诸侯来缓解矛盾。因此,出现了诸侯国的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和诸侯王反击的靖难之战。
汉朝和周朝都是分封的 为什么汉朝的效果比周朝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