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的衰落是理想主义的悲剧。
鲁国条件优越
鲁国几乎是西周最重要的诸侯国。
鲁以周公为始君,也是唯一一位拥有“天子礼乐”的诸侯。他的政治地位高于其他诸侯。
而且,鲁国的地理位置也很优越。
《读史方舆论》的描述是:“根据河济之会,控淮泗之交,北阻泰岱,东带琅琊,地大物繁,民殷土沃,足以方行于中夏”。
春秋初年,鲁国也曾强大过一段时间,他只输给了齐,而四败宋,两败齐,一败卫,燕,与强齐相匹敌。
然而,随后,鲁国迅速衰落。
鲁的始祖周公早就指出了这个问题。
周公的叹息:理想主义的隐患
分封诸侯后,各诸侯君主就任。
周公仍然留在中央,因为他必须处理中央事务,鲁国的实际领导人是伯禽。
不到半年,齐国的姜尚就回来报工作了。
周公很惊讶:为什么这么快?齐国出动乱了吗?
姜尚答:没关系。我简化了君臣之礼,从齐地的风俗习惯来看,非常轻松。
三年后,鲁国的伯禽回来工作。
周公又很惊讶:为什么这么久才回来?
伯禽答:我就国后,要改变那边的习俗,宣扬我们的周礼,梳理政事,忙得要死,才慢。
[img]515928[/img]
听完后,周公叹了口气:看来我们鲁国将来会被齐国欺负。
伯禽不解,周公解释说:治理诸侯,贵在于简政。只有简政,才能亲近人民,使人民归顺。太复杂了,人民一定要远离啊!
周公是周礼的代表人物。
然而,周公也意识到,如果地方政府不能因地制宜,只是盲目推行周礼,就不能强国。
周礼是周公的理想。但务实的理想主义者知道,理想只有植根于现实,才能有活力。
周公的担忧很快就发生了。
鲁公的衰落
鲁国的国君是第一个背弃理想的人。
早在西周,陆国就多次背弃周礼中的长子继承制,选择妾的儿子或亲密的儿子继承。
于是,掌天下礼乐的鲁国,在继承人问题上出现了混乱。弟弟杀了弟弟,诸子夺位的悲剧,多次发生在鲁国宫廷。
[img]515929[/img]
连续的内乱,导致两个后果。
1、鲁国成为春秋霸业的配角。
鲁国早些时候还能和强齐竞争,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参与联盟,调解纠纷,成为霸主啦啦队长。
2、公室衰落,三桓崛起。
鲁国国君的力量和威望在不断的内斗中不断减弱,“三桓”势力迅速崛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私田发展迅速。
执政的“三桓”人物借此机会大力发展私田,破坏井田,侵犯鲁公的经济利益。
有了经济基础,既有钱又有权的“三桓”又瓜分了鲁国的军队,不断削弱鲁公的实力。
孔子登场: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鲁定公在前551年找到了孔子。
孔子在鲁国六年,展现了良好的才华,增强了鲁国的国力。
在外交方面,孔子施展战略,使齐国归还占用的土地。
在内政方面,“路不拾遗,路不闭户”正是出自此。
但鲁定公、孔子的主要任务是打击三桓,加强集权。
孔子的策略非常大胆:积极进行政治决战!
三桓封邑的城墙被拆毁,三桓的私兵被收回,三桓的独立治权被废除。
这种“鲁莽”的行动效果很好:季孙和叔孙的抵抗失败,城墙被拆除,只有孟孙仍在抵抗。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他绝不是腐儒。
[img]515930[/img]
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能力,无论是迫使其他国家归还土地,还是使民安居乐业,还是“堕三都”。
孔子和周公一样,也是一个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大多数真正的大师,虽然有明确的主张,但都知道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道灵活的方式。
孔子出走,理想之战
鲁国国势日盛,引起齐国不安。
齐人担忧: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
如果孔子继续这样做,齐国将受到巨大威胁!
齐国制定了计策。
齐国送女乐宝马到鲁,鲁定公沉醉其中,三天不朝。
孔子深感失望,离开了鲁国。
其实三天不朝,真的不算太多!
孔子对国君有着过于理想的期待。
孔子对具体事务,可以抱着务实的眼光,只是,对于国君的修养,实在太严格了!
鲁国的彻底衰落
孔子出走了,“堕三都”半途而废。
三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到鲁悼公时,鲁国公室的军队全部被三桓瓜分,“悼公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鲁国历任国君为摆脱三桓,绞尽脑汁。
鲁哀公曾希望越王勾践帮助消灭三桓,但由于文种的反对,越王并不支持。
[img]515931[/img]
@ 三桓的衰落仍然依赖于“外力”。
前412年,齐伐鲁攻灭了叔孙氏。
前408年,齐伐鲁攻灭了孟孙氏。
前385年,齐伐鲁、季孙氏分裂,成为费国。
巧合的是,这是鲁穆公时期。前415年,鲁穆公任命公仪休为相,开始追究法律,打击三桓。
有理由相信,三桓的衰落是齐鲁联手的结果。
以不断遭到齐国打击为代价,解决了三桓问题。
因此,三桓衰落后,鲁也完全衰落。
此后,鲁国再无所作为。
鲁为楚在前256年灭亡。
理想主义的悲剧
鲁国的命运是理想主义的悲剧。
伯禽试图以周礼为模板,创造一个理想的社会。
[img]515932[/img]
然而,这种礼治的巨大约束,不仅让人感到繁琐,连统治者自己也难以遵守。
礼崩乐坏,鲁国内乱不断,一落千丈。
孔子以惊人的才华和感染力,几乎让鲁重见希望。
不幸的是,言必称尧舜周文的孔子,骨子里还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对先贤圣主的期待,是任何君王都无法承受的。
孔子出走了,错过了机会。
为了补上前人留下的锅,后人鲁国君选择了最卑鄙的“里通外国”。国君居然引诱外国攻打自己的国家!
最后,鲁国失去了理想和力量,完全失去了生存空间。
亡国了。
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是没有生命力的。
为什么各方面条件优越的鲁国都会衰落?为什么孔子救不了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