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真的了解康熙和乾隆吗?为您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康乾盛世是清朝国力最强的时期。我们之前也说过,康乾盛世期间的两位清朝皇帝康熙和乾隆分别完成了六次南巡的历史壮举,留下了许多流传后代的精彩故事。然而,尽管他们的行为相同,但后人对他们有不同的评价。一般来说,康熙南巡的评价大多是积极的,而乾隆的平均评价则相对消极。
众所周知,乾隆非常尊重康熙的祖父。虽然乾隆自豪,总觉得没有人比他差,但他崇拜康熙作为精神偶像。
康熙在位61年,乾隆工作至60年,让位退休;康熙南巡六次,乾隆南巡六次。一方面,我不想超越康熙的伟大成就,另一方面,这也是粉丝们对偶像的一种模仿。只是乾隆模仿形似但神不相似,效果也大不相同。
[img]516278[/img]
让我们谈谈康熙和乾隆南巡。为什么江南也是六次?后人认为康熙是明君,乾隆是败家子?事实上,原因有很多。
@ 两人南巡的目的不同。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省后,一生中有过多次巡游经历。他去过东南西北的各个方向。比如北巡出塞,是为了加强与蒙古的联系,巩固边疆。南巡是为了巡逻河工,吸引江南士族。每次旅行都有明确的政治目的。
另一方面,乾隆皇帝不去艰苦的地方,只学习康熙南巡,每次都去江南,不禁让人怀疑他出游的目的。
例如,乾隆第四次巡逻后,乾隆说,由于太后年纪大了,他停止了巡逻,这意味着前几次南巡带着老母亲去观光。后来,太后去世后不久,乾隆又开始了第五次和第六次南巡,这似乎证实了这一猜测。
[img]516280[/img]
@ 皇帝的旅行并不意味着去旅行。每次南巡都要花很多钱,有钱才能任性。康熙中期国力雄厚,国库负担得起康熙旅游的费用。康熙后期,财政紧张。康熙权衡利弊,毅然停止南巡,砍掉了这一大笔开支。
乾隆后期,也出现了与康熙时期相同的情况。国库空无一人,不足以支撑乾隆的巨额出行费用。为此,乾隆想出了一个办法,自豪地声称自己后来没有花国库的钱去南巡。钱从哪里来?一是议罪银的罚没收入,二是当地盐商的供应费用。
议罪银乃和沈阳创立。清朝官员犯了事,可以罚款抵消。所有这些钱都进入了乾隆个人的小金库。表面上看,没有花国库的钱,但整个官僚体系趋于腐败。而且,这些犯罪官员出钱的时候,羊毛出在羊身上,还是会从人身上搜。
至于当地盐商的供应,盐商的暴利也来自政府的庇护和对人民的剥削。乾隆盐商花的每一分钱最终都分摊在全国人民身上。
[img]516283[/img]
@ 康熙的旅行一直很简单。例如,当地知县第一次进入苏州时,仍在提起诉讼。康熙的旅行并没有对当地官员和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太大影响。
另一方面,乾隆每次巡逻都要带1000名侍卫,沿途安营扎寨。仅仅支持这1000人就要花很多钱,更不用说一路上筑桥铺路了。一切都是大项目,往往要在乾隆巡逻前两三年开始施工。为了迎接乾隆的旅游,官民对当地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康熙和乾隆南巡六次,却得到了如此不同的评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康熙和乾隆都六次南巡 为什么他们的名声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