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张昭没有成为丞相?
张昭加入孙吴集团的初衷应该是以江东为汉代藩屏,保土保民,而不是帮助孙权称霸。向曹操投降,孙氏消亡,但有助于国家统一,为世界做出巨大贡献。在某种程度上,张昭的士人心态和曹操首席谋臣荀子一样,都打算曲线救国。然而,荀子真的忠于汉朝的正统,所以张昭不那么光明正大。他知道曹操是汉贼,在关键时刻反复妥协投降,更像是害怕权力。周瑜和鲁肃出身江北地方豪强,武人气质浓厚,不受士大夫名节观念的束缚,想帮助孙权成就霸权。
赤壁大战后,张昭被边缘化,退出了孙权的核心决策层。20多年后,孙权登基时,依然对张昭当年的投降主张感到不安,对后者说:“如果我听从你的主张,我早就乞求曹氏了。”。曹魏和蜀汉都曾担任宰相,但出现在特殊时期。比如曹操罢废三公,自任丞相,以丞相霸府架空天子和朝廷百官,为朝代的转变做准备。诸葛亮以顾命大臣为丞相,实际上取代了虚弱的刘禅来处理政府。
[img]515383[/img]
孙吴丞相是常设官职,基本上继承自西汉,丞相是百官之首,掌握大权,但职责是协助皇帝。221年,孙权被称为吴王,张昭作为孙吴文臣的老将,德望、品行堪称榜样,是众望所归的宰相,但孙权却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孙邵。大名士孔融曾称孙邵为“廊庙才也”,即能做朝中大官,但他怎么能和张昭相比呢?孙邵似乎是个过渡人物。
225年,孙邵病逝,孙吴百官再次推荐张昭为相。这一次,孙权选择了江东大族顾氏的顾雍。孙权不使用张昭有两个原因。一是宰相责任重,不应该劳动驾驶张昭。这显然是一个借口。另一个原因是张昭性格严谨,容易发生冲突。这是事实。
除张昭妥协投降外,孙权选择顾雍的原因更深。据江东介绍,孙吴已有30年,淮泗集团大部分谋臣武将都去世了,年轻一代人才不足,孙权必须依靠江东地方大族来治理国家。此时,鲁迅是一名将军,驻扎在重要军事城镇武昌,掌握重兵。鲁迅是孙策围攻导致近一半死亡的陆氏族。他的地位如此之高,是孙吴江东化的象征。此外,顾雍是宰相,江东大族代表担任文武最高官职,说明孙吴政权与江东大族融合深化,达到和谐一致的高峰。
229年孙权称帝后,张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基本上在家闲着,只偶尔参加朝政讨论。
[img]515384[/img]
张昭是什么样的人?
张昭的脾气和性格几乎和范增一模一样。他忠诚诚实,以长辈为生。他经常毫不留情地当面指出孙权的错误,比如孙权擅长冒险射猎,醉酒后戏弄大臣,这让孙权很尴尬。在孙权成为皇帝之前,他仍然可以采取消极的态度,但经过反复教育。当他成为皇帝后,由于他的满意,他变得像项羽一样任性。张昭一直在公开教训他,这让他的君主脸色苍白,自尊心大大挫折,于是他开始逐渐疏远与张昭的关系。从任命总理时,他宁愿使用未知的孙邵,也不愿接受所有官员的推荐。
这种隐藏的矛盾终于有一天爆发了。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公孙渊派使者向孙权称臣。孙权糊涂地答应了,甚至派兵送了大量金银财宝给公孙渊。张昭知道后,尽力反对,劝孙权不要相信对方。孙权这个时候不仅不听,还拔刀生气。张昭77岁,老人通常固执。因此,以火头为借口,孙权针锋相对。他命令人们用土封住张昭家的门,就像两个孩子生气一样。张昭不屈服。你不在外面封吗?我把它封在里面。我把它封在里面。直到孙权派往辽东的使节被公孙渊杀害,孙权才如梦初醒,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命令人向张昭道歉。没想到,张昭这次很生气,坚决不去看孙权。孙权别无选择,只能通过烧张宅的门把他吓出来。张昭让他烧了,但他无动于衷。孙权急令灭火,真诚地在门外等待,张昭接受了孙权的审查和道歉。
张昭的性格怎么样?为什么不能当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