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欧阳修与苏轼有缘。@ 都入选“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生于1007年,是苏轼(1037年出生)的老师。宋仁宗嘉佑两年(1057年)的科举被称为千年龙虎榜。大多数中进士将来都会成为风云人物,如苏轼、苏辙、程浩、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敦、张载。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都是牛人。其实这个榜单的考官也是牛人,就是欧阳修。
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赞不绝口。他在著名的《与梅圣俞书》中说:“老人应该避开路,让他(苏轼)出一头。”这段话后来变成了一个著名的成语——出人头地。
[img]512157[/img]
欧阳修和苏轼也有缘分。他们都去过扬州。汉代扬州是省级单位,如东汉。省级扬州刺史部辖区包括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湖北省东部。有趣的是,江苏扬州当时不在扬州(省)管辖范围内。扬州现在被称为广陵,隶属于徐州刺史部。
扬州(以下均指江苏省扬州市)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扬州位于长江下游北岸。东汉时,离扬州(广陵县)不远,也就是大海(南通等地当时还泡在海里)。一条河被富裕的江东隔开。扬州西南不远的长江南岸,是东吴、东晋、南宋齐梁陈的国都南京,六朝都以扬州为南京的门户重镇,设重兵守之。南京北线只要守住淮河以南的扬州,基本无忧无虑。古人云:守江必先守淮。淮河防线丢了,只能死守长江。但如果南朝能保住江北扬州,战略形势就完全不同了。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定都南京,控制淮河南岸所有地盘。扬州自然是南京的门户。周世宗三征淮南,最终打败了南唐,接受了包括江北扬州在内的淮南十四州。扬州入周,南京无险可守,南唐皇帝李静不得不迁都洪州(江西省南昌市)。
北宋时期,扬州恢复活力,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城市之一。同时,扬州也是淮南路的公司和大都督府。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淮南路分为淮南东路(扬州公司)和淮南西路,但只有淮南路在欧阳建成。
在北宋时期,长江流域的江南已经超过了黄河流域的中原。相当一部分北宋财政来自江南,淮南路正好卡在江南东路、两浙路、中原运输线中间。从江南输钱到中原,有时通过扬州运河(京杭大运河苏中段)进入楚州(江苏淮安),然后通过淮安追溯到泗州(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淮河北岸),通过汴河到开封。
[img]512158[/img]
扬州在北宋的地位不言而喻,能来扬州做“太守(知州)”的人,都是当时的重要人物。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闰正月,欧阳修出任扬州知州。欧阳修在扬州时间不长,次年年初离开扬州。然而,在这一年里,欧阳修在扬州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修建平山堂。著名的大明寺旁边,扬州府西北五里的蜀冈上平山堂。宋人叶梦可称平山堂壮丽,淮南第一。宋人说,站在平山堂上,隐约看到真州(仪征市)、润州(镇江市)、江宁府(南京市),可见其壮丽。
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年),欧阳修的好友刘敞(字仲原)出任扬州知州,在开封为官的欧阳修设宴上为刘敞送行。欧阳修写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词“朝中措——送刘仲原守卫维阳”。他的话说:“平山阑槛靠晴空,山色无中。在大厅前种植垂柳,不要来几次春风。文章太守卫了,一千字,一千钟。娱乐一定要年轻,尊重前方,看看失败者。”
其中,“山色有无中”原本是唐人王伟的诗。欧阳修当过搬运工,但用处很好。欧阳修怀念八年前在扬州种下的柳树,感叹流光像眨眼一样转瞬即逝,不知不觉中一定是白色的。
这是欧阳修的优雅,苏轼怎么办?苏轼也是扬州的官员,时间是宋哲宗元佑七年(1092年),不久就回到朝代任兵部尚书。但在此之前,苏轼曾三次路过扬州。苏轼为杭州通判,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从开封到杭州,一般乘船沿汴河到淮河,下运河到扬州,再通过其他方式到杭州。这次苏轼赴任路过扬州,欣赏了扬州壮丽的河山。
三年后,也就是1074年,苏轼调任京东东路密州(山东诸城)为知州。从杭州到密州,苏轼不可避免地会借到扬州。密州是苏轼词史上的一个重要城镇。苏轼著名的词《水调歌头——明月什么时候有》是在密州写的。此外,苏轼在密州还有一个名词,那就是《江城子——密州狩猎》。
[img]512159[/img]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调离徐州两年,担任湖州(浙江湖州)。苏轼从徐州到江南的湖州,再次路过扬州。还有一种说法是,苏轼第三次路过扬州是在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10月。
苏轼路过扬州,得到了扬州知州的款待。有人认为这个知州很少见,经过学者研究,应该是陈升之。苏轼到扬州时,陈升之还没有离任,也没有到任。
在平山堂下,苏轼回忆起九年前与老师欧阳修在颍州(安徽阜阳)的会面。百感交集的苏轼写了一句著名的《西江月-平山堂》。词云:“三过平山堂,半生弹指声。十年没见老仙翁,墙上龙蛇飞。如果你想挂文章,你仍然会唱柳春风。休息一下,一切都是空的,不转头的时候都是梦。”其中,最后两句成了传唱千古的名句。
苏轼和欧阳修的缘分是什么?他们的关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