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后期,就像王小二过年一样,逐渐衰落,成为世界领土上的一块肉,被西方列强欺负。面对列强,清政府别无选择,只能不断割地、求和、赔钱。
[img]512434[/img]
据史料记载,自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国家签署了700多份不平等条约,涉及大面积割地的条约有四个:1858年的《珲条约》将黑龙江以东和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割让给俄罗斯;1860年的《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割让给俄罗斯;1895年的《马关条约》,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的领土被割让给日本近10万平方公里;1861年,俄罗斯强迫清政府签署的《塔城界约》占领了中国从沙渍达巴哈到葱岭约43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此外,在香港、澳门等地区,清政府割让的土地总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领土面积的五分之一。
清政府如此软弱的态度,看似弱国无外交的表现,其实是他们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的结果。慈禧太后曾说:“量中国的物质资源,结合国家的喜悦”。
[img]512435[/img]
清政府难逃罪责的主要原因是:
政治制度落后,与西方形成差距。通过政治制度改革,西方列强探索了符合历史发展的政治制度,确定了人民的国家主权,使国家越来越强大;清朝仍然是封建制度,皇帝至高无上,政权总是偏向满洲人,压制其他民族。在此背景下,清朝的政治制度意义不大,法术意义不利于国家的长期和平与发展。虽然清末也想到了政治改革,但结果却变得越来越无能。
军事力量薄弱,无法与西方外国枪支和外国枪支竞争。清朝的军事制度是从八旗制度发展起来的,以旗帜为军事编制单位,严重依赖八旗子女,仍处于冷兵器时代,西方先进的武器使清朝军队逐渐失败。事实证明,长矛大刀在外国枪支面前,除了顺从地投降,别无选择。
经济落后,难以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清朝采取闭关锁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西方进入工业社会,清朝仍处于农业时代,生产力不如西方,社会贫困薄弱。没有经济保障,经济决定上层建筑很难维持一个国家的正常运行。当清政府把手伸进人民的口袋,挤出每个中国人,社会矛盾不断升级,导致上下不和谐时,谁愿意为国家努力工作?
为什么清朝中后期一直在割地赔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