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宋太祖赵匡胤出身武将,但他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对北宋面临的各种问题还是很清楚的。宋太祖在位期间,一方面实施内部改革,另一方面进行对外战争,实现世界统一。在宋太祖赵匡胤死前的几个月里,他计划实现一个战略计划。如果他能实现这个计划,北宋永远不会有“靖康之变”,那么发生了什么呢?
事情发生在976年3月,宋太祖赵匡胤率领官员来到洛阳,这是他的出生地,也是北宋的西京。赵匡胤很高兴看到洛阳的宫殿依然壮丽,于是他告诉文武大臣们一个心中酝酿已久的计划,也可以说是一个影响北宋国运的战略规划,那就是迁都洛阳,“出生在洛阳,享受土风,尝到迁都的意义”。
[img]512264[/img]
但赵匡胤没想到,在提出迁都洛阳的计划后,他遭到了许多官员的反对!日常生活中的李福写信给皇帝,提出迁都有八个困难,“京邑枯萎了弊端,一个困难。宫殿是无穷无尽的,两个困难。郊区寺庙没有修复,三个困难。所有的官员都没有准备好,四个困难。首都的人很困难,五个困难。军事食品不足,六个困难。障碍没有设置,七个困难。成千上万的骑马,夏天,八个困难。”
但赵匡胤无视,在完成祭祀活动后,仍留在洛阳,根本没有回开封的计划。这时,李怀忠也站了起来,担任铁骑左右厢的指挥官。他是禁军的高级将领。他对宋太祖说:“东京有汴渠之水,年致江淮米数百万斛,下兵数十万。陛下居此,将安取之而且府库重兵,都在大梁上,根本安定已久,不可动摇。若迅速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img]512265[/img]
然而,赵匡胤没有回应。他想迁都洛阳,实现自己的计划。在大臣劝诫无效的情况下,晋王赵光义站出来,认为“迁都不方便”。赵匡胤立即回答:“迁河南,迁长安很久了。”可见,在赵匡胤心目中,洛阳并不是最后的首都,他的最终目标是迁都长安!
赵光义磕头告诫,赵匡胤说出了迁都的原因。“我没有别的东西。我想根据山河之胜冗兵,循周汉故事,安天下。”原来开封位于平原地区,四面无险,只能靠庞大的军队维护都市的和平。这样,就会造成“冗兵”的问题。虽然赵匡胤在位期间,冗兵问题没那么明显,但他已经预料到了。
[img]512266[/img]
关中地区有山河风险,长安是十三朝古都。赵匡胤想通过迁都和依靠山河风险来消除“冗余士兵”的问题。然而,赵光义说:“德国不是危险的!”听了哥哥的话后,赵匡胤什么也没说,他的迁都计划破灭了。赵光义离开后,宋太祖赵匡胤对侍从们说:“晋王的话是固体的,但今天的姑姑却从中走了出来。不到一百年,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努力工作。”
出乎意料的是,赵匡胤成了一个预言。由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首都,追求内外政策,军队数量急剧增加。宋太祖有19万人,宋太宗有35万人,宋真宗有43万人,宋仁宗有82万人,全国军队总数有100万人。虽然军队很多,但战斗力很低,但它们极大地消耗了北宋的国力。开封地区没有保险,最终导致了“靖康之变”。
如果赵匡胤能实现迁都,北宋不会有靖康之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