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对自然界景观的描绘,唐代的王维和韦应物是其中的佼佼者。不用说,王维诗里有画。韦应物的那句话“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也很有画面感,真正把唐诗的美丽特色发挥到了极致。
[img]511951[/img]
后世很多人也会遇到王维、孟浩然、魏应物看到的类似风景。太多的人也想诗意地表达这种风景。不幸的是,仅限于天赋和心态,他们无法吐出新的想法。宋代,一位只活了40岁的诗人有如此精彩的唐诗。
春阴垂野草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见潮生。
这首古诗是宋代诗人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从题目可以看出,他写的应该是晚上的风景。事实上,当时的诗人也经历了从首都到苏州的贬值。苏州认为韦应物被称为韦苏州,它们之间有一些联系。
诗歌的开头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春天的晚上,但不幸的是,云笼罩着。天地之间是黑暗的。在如此黑暗的背景下,据说没有多少精彩的诗歌。但在诗人的作品中,他看到了一朵野花,变得明亮起来。
晚上的“草绿”,上面乌云密布,天地间浑然一色,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压抑。但是,除了满山遍野的草,偶尔还会出现一两朵野花,让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诗人的情绪开始改变,天气也开始改变。”在古代祠堂下,诗人把一艘游荡的船停在一座古庙(有些人说是古庙)下,坐在房间里,看着外面的风雨。
在那个极度缺乏娱乐设施的时代,躲在安静的地方看风雨也是一种生活乐趣。特别是对于这些天生敏感的诗人来说,看风雨,让思想随风飘动,也是一种快乐的感觉。风雨交加,或小雨,是一种不同的感觉。此时,潮水的逐渐上升,充满了兴趣和意义。
苏舜卿和当时著名的大诗人梅尧臣并称梅苏,在当时的诗坛还是有一定地位的。虽然年龄不够长,只有40岁,但留下了很多精彩的作品。《淮中晚泊犊头》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苏舜钦最有意境的一首诗,有点韦应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