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建立后,按照汉制建立了中书制度。汉代中书官员一直是宦官。他们的职责是传达朝臣的文件和章节。如果皇帝询问中书有关问题,中书可以对章节内容提出初步建议和建议,供皇帝参考。
[img]510526[/img]
魏文帝代汉自立,曹魏帝国建立后,也在朝廷建立了中书制度,但不再由宦官担任,而是由普通士人担任。曹魏在中心设立了中书省,以中书监为长官,中书令为副长官。他的职责是为皇帝起草政令、法令和各种文件。同时,他还可以为皇帝的职务提供参考。曹魏中书成立之初,等级很低,只有六个产品,职权也比较小。按照正常制度,中书的权力受到限制,类似于顾问和秘书。
然而,这并不妨碍曹魏中书发展成为权力的重要职位。特别是魏文帝和魏明帝时期,中国书法监督管理局和中国书法令权力非常大,“号码为专职”,深受皇帝信任,朝廷的政治问题可以通过。
曹魏最著名的两位中书官员,中书令孙资和中书监刘放,甚至利用魏明帝说不出话来的机会,强迫魏明帝改诏,以曹爽和司马懿为顾命大臣,取代了魏明帝之前制定的由宗族成员辅助的顾命大臣名单。孙资和刘放强迫魏明帝作为中书改诏,为司马懿以后篡权提供了机会,改写了曹魏的命运。
[img]510527[/img]
显然,曹魏中书监和中书令的权力可以影响大臣的入选。那么能不能说明曹魏中书是宰相呢?当然不是。
中护军蒋济曾上疏魏明帝,批评中书令和中书监权力过重,危害曹魏江山。
正如我今天所说,我不敢外交,但有了这个名字,我对世俗感到困惑。现在,日子在疲惫之间被切断了。当所有的大臣看到它可以移动到事情上时,他们也随着时间而移动。-《三国志·魏志·蒋济传》
蒋济在奏疏中提到,所谓“因疲劳而分割”,是指中书作为皇帝的近侍,可以利用皇帝精力不足对朝政施加不确定影响,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后来,中书命令孙资和中书监刘芳在魏明帝病重时强迫魏明帝修改顾命大臣名单,这与蒋济的奏疏不谋而合。
[img]510528[/img]
从蒋济的上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书不在朝臣之列,只是皇帝身边的侍从。中书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授予,而不是制度。虽然中书有权干预政府,但这种权力不符合制度规定,只是皇帝根据自己的喜好授权的。可见曹魏的中书权力确实很大,但权力来自皇帝而不是制度。
由此可见,曹魏中书权力过大,其实是皇帝信任他们,赋予他们一些权力造成的。根据曹魏制度,中书的职权只是为皇帝起草法令,必要时给皇帝提建议,没有实权。然而,在魏文帝和魏明帝的两个朝代,皇帝非常信任中书,皇帝经常采纳中书提出的参考意见。这为中书干预朝政创造了条件和机会。这也是他们权力扩张的主要原因。
但我们不能相应地认定曹魏中书是首相。目前,主流观点认为,首相应该有权议政、领导和监督百官。虽然中书掌握了参政议政的一部分权力,但它只掌握了一部分权力,没有权力监督文武百官。曹魏中书根本不是首相。
[img]510529[/img]
那么谁是曹魏的宰相呢?曹魏前期和中期的宰相是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后期是高平陵之变后,曹魏的宰相成了尚书(记录书事、书令、书仆)。总的来说,曹魏的宰相职权逐渐从三公转变为尚书,与中书关系不大。
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魏文帝和魏明帝的中书权力很大,甚至超过了尚书,却不能称之为宰相?
事实上,上面提到了这一点,即中国书籍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最爱,而不是制度赋予。根据正式的写作制度,中国书籍的权力相对较小,无法与僧侣书籍相比,但如果中国书籍受到皇帝的青睐,它可以获得巨大的权力。
[img]510530[/img]
孙资和刘放这两位中书官员,敢于强迫生病的魏明帝改诏,也就是魏明帝平时太宠他们了。另外,魏明帝病得很重,所以他们敢这么放肆。如果魏明帝身体正常,或者让中书按照制度办事,孙资和刘放就不可能篡改魏明帝的遗诏。
总的来说,曹魏中书的权力不是正式制度规定的,而是皇帝宠信的结果。这本书的工作就是为皇帝起草诏书,至于诏书的内容,当然是皇帝决定的。在制度上,中书无权干涉皇帝起草的诏令,自然不能谈政权。魏文帝和魏明帝经常咨询中书,这样中书就可以影响他们的职位,尤其是人事安排。此外,作为皇帝的近侍,中书自然无法统领外朝的文武百官,更不用说监督百官的执行了。
[img]510531[/img]
无论是参政议政,还是监督百官,曹魏中书的“宰相”名当然名不副实,不是所谓的宰相。
曹魏时期中书的一职权有多大? 中书是宰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