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灭吴之战的结果是什么?以下是详细的文章介绍。
公元263年,曹魏消灭了蜀汉,打破了三国鼎立几十年的局面。蜀汉灭亡后,司马昭进入晋王。司马昭死后,司马炎更是废魏帝曹壮,自立为帝,改国为晋,史称西晋。这意味着曹魏的正式灭亡。因此,很明显,蜀汉曹魏相继灭亡后,世界形成了西晋东吴对峙的局面,三国时期逐渐结束。
西晋王朝建立后,司马炎在整体实力上可谓碾压东吴。晋武帝司马炎从公元269年(西晋泰始五年)开始,就计划消灭东吴,统治世界。为此,晋武帝司马炎一方面开发农业,积粮;一方面,将军优先,造楼船,训练水军。最重要的一个是编练水军。西晋军队有50万人,但缺少水军,面对汹涌的长江,虽然“武骑千群,无用”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司马炎命王军在益州(州治在四川成都)造船,治水军数万人,克服了晋军的弱点,大大增强了实力。
相应地,就苏州而言,鲁迅的儿子陆抗去世后,就没有著名的将军了。至于苏州最后一位皇帝孙浩,他更加愚蠢和残忍,这导致了苏州整体实力的下降。因此,在公元279年,司马炎正式发动了晋灭吴之战,并派出了20多万军队。
@ 公元279年11月,司马炎采用羊虎生前制定的计划,发兵20万,分六路攻打东吴:
1.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周自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向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进军;
2.安东将军王浑从扬州(州治今安徽寿春)进入江西(指今安徽、县方向),出横江渡口;
[img]507777[/img]
3.建威将军王荣从豫州(州治今河南许昌东南)进军武昌(今湖北鄂州);
4.平南将军胡奋从荆州进军夏口(今武汉武昌);
5.镇南将军杜预从襄阳向江陵(今属湖北)进军,然后南下长江,湘水以南,直达交广;
6.龙翔将军王军、广武将军、巴东监军唐斌(郡治今四川奉节)直接从巴蜀顺江东下建业。
对此,在笔者看来,兵分六路进攻东吴,自然给后者很大的防御压力。西晋有巴蜀之地,@ 在这场战斗中,王军带领军队从巴蜀出发,直接沿着长江进攻中下游的苏州。在此基础上,苏州还需要多种方式来抵抗这些军队。苏州的军队相对有限,@ 只要有疏忽,西晋军队就会迅速扩大战果。
晋武帝司马炎在晋灭吴之战中,以太尉贾为大都督,冠军将军杨济为副,率中军驻襄阳,节度诸军;中书命令张华为度支尚书,总筹粮运。
二
在这方面,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西晋军队的整体作战意图是:司马周、王浑直接建业,遏制吴军的主力军,使其无法增援上游;王荣、胡奋、杜预三军夺取夏口以西的战略要点,以王军率领的8万水陆军队顺流而下;然后王军、司马周、王浑军南下东进,夺取建业。
在一定程度上,在十多年的规划和布局下,西晋军队的部署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吴仍有20多万兵力,吴的兵力分散在河流和江南。晋军必须分道扬镳,才能迅速摧毁吴。
公元280年(太康元年)正月,安东将军王浑统领的10多万大军进军横江(今安徽、县东南),派出参军人员陈慎等部分军队攻击寻阳(今湖北武穴东北);派遣吴将军李春率军到高望城(今江苏江浦西南)攻打吴军俞恭部。公元280年正月25日,李纯占领高望城,击破俞恭军,推进横江以东,夺取渡江的有利渡场。与此同时,参军陈慎军攻占阳濑乡,大败吴牙门将孔忠等。吴将军陈代、平虏将军朱明等率领部众降入晋军。对此,在笔者看来,就像魏灭蜀之战一样,在晋灭吴之战中,东吴一方也出现了将军倒戈的情况。
[img]507778[/img]
公元280年2月,东吴皇帝孙浩得知晋王浑率领军队南下,即命令首相张友统率领丹阳(今江苏南京)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亮率领3万人渡江,防止晋军渡江。不得不说,在晋灭吴之战中,东吴显然是后知后觉。而这,说明东吴一方缺乏必要的准备,比如没有派出细作去打听西晋大军的消息。当然,这也是西晋大军分六路的原因,这使得东吴很难提前得到全面的消息。
公元280年3月,东吴丞相张博与沈莹、诸葛亮率军3万渡江接战,与晋军交战,大败板桥。诸葛亮率众迎张博,张博拒绝逃命,以身殉难。与此同时,王恒军进展顺利,一一击破吴沿江守军,歼灭吴军五六万人,俘获吴督蔡机。在长江上中游获胜后,王军顺流而下,3月14日抵达牛渚。距建业西南50里进入时。因此,很明显,在晋灭吴之战中,西晋各大军基本进展顺利,甚至好于预期。
大军临都城时,孙浩派游击将军张翔带领1万名水军迎击;但吴军此时已成为一只惊弓之鸟,张翔的军队一看到晋军的旗帜就不战而降。王军的盔甲覆盖着长江,旗帜照亮了天空,势头非常强劲,继续前进。因此,对孙浩来说,他只能像蜀汉后主刘禅一样放弃抵抗。
[img]507779[/img]
@ 公元280年3月,王浑、王军、司马周等大军已接近东吴京师建业长江北岸。东吴司徒何值、建威将军孙宴交出印信符节,前往王浑军投降。对东吴最后一位皇帝孙皓来说,明白自己现在已经是大势所趋了。因此,他采取了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等人的策略,分别派使者给王浑、王军、司马周发信,要求降服,试图煽动三人互相争取成功,引发晋军内部斗争。然而,这样的计划显然没有成功。
不久之后,王军率领水陆8万人,方舟百里,进入建业。吴主孙浩绑着双手,拉着棺材,向王军投降。到目前为止,晋军已经克服了东吴四州和四十三县,降服了吴军23万,东吴宣布灭亡,这也意味着三国时期的完全结束。
回顾这场战争,我们会发现晋军虽然有优势,但攻击的重点是长江上游的江陵(荆州),而江淮战场上的行动只是牵制。这对晋军迅速赢得这场战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知道前秦进攻东晋的飞水之战,傅坚大帝派出的兵马比这场战争多几倍,但攻击的重点是江淮战场而不是荆州,水军打不开局面,最终战败亡国。总的来说,到公元280年,三国时代已经完全结束,这是大势所趋。蜀汉灭亡时,乔周等人劝后刘禅投降。如今,东吴将士面对西晋大军,尽管有张涛这样视死如归的人物,但大多数人还是望风而降。毕竟,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晋灭吴之战的结果是什么?三国时代彻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