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争霸的时代,人才辈出,范蠡无疑是人才大军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放下他的文武兼备,大德大勇,仅凭他对勾践的透彻理解,以及他退休保身的先见之明,就足以让世人惊叹不已。但令人费解的是,既然范蠡知道勾践是一个“能与共患难,不能与共乐”的不义之人,为什么一开始还要受苦受辱,帮他灭吴?
[img]506872[/img]
第一,范蠡需要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根据《越绝书》等史书记载,范蠡出生在楚国,从小就有时迷茫,有时清醒,“但独有圣贤之明”。
人们认为他患有神经病,但当时作为楚国县长的文种知识渊博,派人去请他。结果,他的下属回来说范蠡病得很疯狂。文种笑着说:“学者们有一种英俊的姿态。他们必须有一种疯狂的嘲笑,一种独特的内心,一种不知不觉的毁灭。这不是二三子所知道的。”于是他开车去请他,但范蠡避而不见(他说他躲在墙洞里学狗叫)。
突然有一天,范蠡告诉他的兄弟姐妹:“今天有客人,愿假衣服。果然,文种再次来访,两人推膝长谈,“终日而语”。他们认为“东南(吴、越之地)有霸兆,不如往仕”,于是在公元前511年来到越国,受到越王允常(勾践之父)的赏识,成为越王身边的重要谋臣。奇怪的是,自从范蠡在越国找到了一个政治和军事舞台来展示他的终身才华,他所谓的“神经病”就没有治愈。
由此可见,范蠡不合时俗的异常表现,只是当时楚国的政治黑暗,以至于他没有被任命为文才,却无法展现自己的经验。因此,学富五车的范蠡迫切希望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迫切需要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
二、范蠡需要一个机会来证明才德。
据《国语越语》记载,范蠡在跟随勾践进入吴为奴之前,对勾践明确表示:“兵甲不如礼;镇抚国家,亲人,礼不如种。”由此可见,范蠡对自己的文学战略极其自负,但现实是勾践在他的帮助下失败了。如果你在这个危机时刻离开,不仅你的军事才能无法体现出来,你的个性也会被贬低到一文不值。
[img]506873[/img]
此外,当范蠡和文种刚到越国自荐时,医生石买嘲笑他们:“炫女不贞,炫士不信。客历诸侯,渡河津,无缘无故,危非真贤。“在石买看来,他们都是只会说大话的不忠之人,是周游列国都没有卖出自己的无能之人,完全否定了自己的性格和才华。这些话深深地刺伤了范蠡的自尊,导致他愤怒地离开了。幸运的是,越王允常派人追回他。
如果范蠡在勾践战败的时候离开了他,他不会一一证实石买的诽谤吗?因此,范蠡不仅没有离开,而且再次声明自己具有优秀的军事才能、非凡的文化才能和治国能力。他愿意冒生命危险,跟随勾践进入吴,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高尚的性格。他不仅要证明自己的忠诚和守信,还要用灭吴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只有这样,他才能无耻地离开,无愧地离开。
三、范蠡没有其他更好的地方。
据《史记》、根据《越绝书》等史书记载,范蠡小时候,楚国国君是杀王自力更生、放荡残忍的楚灵王。他热爱细腰美女,搭建张华的平台,极度奢华,最终失去民心,被弟弟抛弃(楚平王)推翻,儿子被屠杀,饿死。然而,继位的楚初王软弱胆小,被弃疾设计吓坏自杀。
于是,“平王(弃疾)以诈杀两王为主”。楚平王是一个“亲小臣,疏骨肉”的暴君。他宠坏了奸臣费无极,偷偷娶了王子的未婚妻孟颖(秦景公的女儿),又因为担心王子的怨恨而追杀了王子,杀死了王子的傅武豪父子。面对这样一个恶棍,楚国政坛烟雾弥漫,范蠡没有办法也不愿意报效楚国。
为什么范蠡要辅助勾践?他最后为什么要离开勾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