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孙权吗?今天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在汉中战争期间,孙权在家里反思和磨刀。
正在转向的孙权
汉中战争在217年爆发。今年,东吴发生了三件大事,预示着孙吴政权外交政策的转变。
1、217年春,孙权派都尉徐详向曹操请求“归降”。
当然,这种归降只是名义上的,孙权没有放弃一块土地。
然而,这也意味着孙权主动缓和与曹操的关系,并制定了另一个计划。
[img]506100[/img]
2、鲁肃于217年去世,吕蒙接任陆口守将。
鲁肃,孙权集团的主要“联刘派”,借南郡给刘备,正是鲁肃的笔。
吕蒙一直是主张对刘备采取强硬态度的代表。
东吴的人事变动意义深远。
3、217年,孙权集团讨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吕蒙提出:现在打徐州,很可能会打,但曹操肯定会来争。
从我们近年来与曹军陆战的表现来看,即使我们投资6、7万人,也未必守得住。
根据长江,图取荆州是最有利的选择。
孙权集团似乎已经在磨刀霍霍,准备攻击他的老盟友。
孙权反思
[img]506101[/img]
孙权做出这个选择是出于对时局的反思。
1、赤壁之战以来,孙权承担了主要的抗曹工作,但利润最低。
赤壁战争结束后,孙权吸引了曹操的火力,大力出击,但几乎没有利润,而刘备则趁机迅速发展。
可以说,赤壁战争结束后,与“曹贼”不相上下的刘皇叔基本上没有与曹操发生大战,但孙权对曹操最为积极。
然而,辛勤工作的孙权却得到了最少的好处。
近年来,曹操平定了关中、凉州、汉中;刘备无中生有,获得了荆州和西川的一半。
孙权呢?除了偏远的交州,几乎什么都没有。
2、孙权在孙刘的合作中遭受了太多的损失。
孙刘联盟成立以来,孙权对刘备足够感兴趣。
[img]506102[/img]
只有老孙和曹操硬扛,刘备才能从容发展壮大。
但是,刘备是怎么对待孙权的呢?
210年,孙权想经历西川。刘备说孙权想带西川,所以他下野了。与此同时,刘备也阻止了东吴西进。结果呢?刘备自己去拿西川。孙权气得骂刘备“狡猾”。
212年,孙权与曹操作战。刘备口头上说,他想回去支持孙权。事实上,他借此机会找茬,与刘章翻脸夺取西川。
215年,孙权也没有回南郡,只是想回南三郡,结果孙刘几乎提前翻脸。
在南三郡之争中,曹操攻占汉中,刘备求和。孙权没有趁机敲竹杠,同意和解,甚至把已经拿到的零陵还给了刘备。
合同一订,孙权二话没说就跑去打合肥,帮刘备把曹操吸回了方向。
[img]506103[/img]
然而,刘备和关羽坐大后对孙权的态度却很傲慢。这样的盟友真的需要重新审视。
3、刘备已经成为比曹操更大的威胁。
长江是孙权所依赖的。
当初孙权借南郡给刘备,是刘备还没有构成威胁,因此,刘备分担了对北方的军事压力。
经过与曹操的历次较量,孙权已经看到孙权无法上岸北伐,曹操也无法渡河南下。
可以说,曹操虽然实力雄厚,但暂时不能对孙吴构成威胁。然而,在215年南三郡之争中,刘备几乎立即带领5万军队抵达公安局。
215年,刘备对孙权的威胁要比后来的夷陵之战大得多。
可以看出,刘备夺取西川后,刘备集团已经占据了长江的中上游。一旦顺流而下,对孙权的威胁远远大于曹操。如果有必要,刘备肯定会打孙权。
曹操的威胁是威胁。刘备的威胁不是威胁吗?
孙权不可避免地会重新审视自己与曹操、刘备的关系。
刘备的失策
[img]506104[/img]
若刘备、诸葛亮提高警惕,就不难发现孙权的“转向”趋势。
在215年南三郡冲突中,吕蒙表现出了他偷袭、攻心的能力,应引起刘备的高度重视。
也许刘备不知道孙权和吕蒙的秘密谋略,但通过孙权和曹操和吕蒙的上位,应该可以看到线索。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诸葛亮“东与孙权,北拒曹操”的尝试已经是空话了!,这不再符合孙吴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和诸葛亮对关羽北伐襄樊的军事行动没有任何指导和协助,让关羽调出江陵等地的军马可谓不对劲。
当刘备和曹操在汉中作战时,孙权此时正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