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谈到“安史之乱”,你都会想到这是安禄山发动的兵变。然而,在历史上,这种兵变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为什么当你谈到“安史之乱”时,你基本上会想到安禄山,但很少提到史思明呢?
[img]504478[/img]
“安史之乱”是唐朝从繁荣到衰落的转折点。虽然唐玄宗时期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使整个唐朝繁荣到极致,但在唐玄宗统治后期,它开始有点草率和消极。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整个社会的矛盾越来越多,并逐渐加剧。“安史之乱”只是矛盾完全加剧的集中表现。
[img]504479[/img]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以“忧国之危”为借口,在范阳起兵,直奔首都。在整个兵变中,史思明是先锋,他们在一个月内占领了整个洛阳。安禄山一直向往皇帝的地位,@ 占领洛阳后,他迫不及待地想成为皇帝。公元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自称雄武皇帝,改名为大燕。
[img]504480[/img]
然而,虽然安禄山被称为皇帝,但谁曾想过,他被儿子安庆绪杀死了。当时,安禄山有11个儿子,但他最喜欢他的小儿子。事实上,可以理解,小而可爱的人不喜欢,但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庆绪有点不满。公元757年,安庆绪成为整个叛军团队的新领导人。
[img]504481[/img]
然而,安禄山得到了史思明整个战略大师的帮助,但安庆绪却没有。史思明没有帮助安庆绪。首先,这个安庆绪真的没有能力。史思明远比他强;其次,这个安庆绪没有影响力,真的得不到史思明的信服。此外,安庆绪心中对史思明也没有那么信任,阿紫史思明手下,还有一支相当精锐的军队,@ 他们之间没有合作。
[img]504482[/img]
公元758年,安庆绪被郭子仪和李光璧的20万军队围攻。安庆绪别无选择,只能向史思明求助,但史思明一开始并没有同意。后来,史思明出兵,使郭子仪一方撤军才作罢。然而,在那之后不久,公元759年被史思明设计杀害。史思明后自称是应天皇帝(真敢拿,就是想说自己顺应命运),准备享受自己美好的皇帝生活。然而,历史又重演了,公元761年,史思明也死在了儿子手中。不得不说,有些人在权力面前真的失去了人性。
[img]504483[/img]
不得不说,史思明真的很有能力。他很聪明,尤其是在军事上。虽然安禄山一直是“安史之乱”的领导者,但史思明就是幕后的领导者
操纵者。人们可以看到舞台上表演的人,但很难找到幕后指挥的人。事实上,史思明的整体实力高于安禄山。
@ 每个人都更熟悉安禄山,但史思明在幕后躲得太好了。就像听歌一样,这位歌手总是被人们记住,但很少有人知道歌词和作曲。
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造成的 说到这件事,为什么安禄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