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河北后,史思明可以选择上、中、下三种政策。这里有一篇详细的文章。
上策,积极杀河北,完成安禄山未完成的事业。
但在当时的背景下,估计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安禄山以前可以很快打开局面,因为大唐政府没有准备,中原也没有军事力量。一旦安禄山开始叛乱,它立即刺穿了中原,甚至击中了潼关的脚。现在大唐政府已经进入了多年的战争状态,中原到处驻军。史思明不可能复制安禄山的成功。话说回来,安禄山的开局非常成功。结果呢?不也是身败名裂全家死光吗?
[img]504675[/img]
中策,高悬大燕旗割据河北。
但这种选择似乎没有出路。河北的大燕帝国与占领大江南北的大唐帝国并存。怎么看,它似乎不是一个重量级的球员!他们的体积差别太大了。
下策,与大唐帝国讲和,然后以节制的身份割据河北地区。
这种选择在当时似乎没有出路。大唐帝国不可能停止削藩的步伐。你接受大唐皇帝的统治,却玩实际的割据。怎么可能?
不要说史思明,一个以前的乱臣小偷,是韩信、彭越、英布的战友和盟友,他们和刘邦一起战斗。只要他们敢割据一方,就会被刘邦杀死。
总的来说,叛军在这个时候只能这样支撑。不知道后来的历史,没人会觉得没有前途。
[img]504676[/img]
问题是,大唐皇帝的敌人不仅仅是史思明;即使是大唐皇帝心中最大的敌人也根本不是史思明。在这种情况下,史思明终于可以复活了。
襄阳759年8月发生大规模叛乱。
八月,乙思、襄州将康楚元、张嘉延据州作乱,刺史王政奔荆州。楚元自称南楚霸王。
叛乱不仅仅是对军区自治的追求。他们直接砍掉了大唐帝国的旗帜。
然而,襄阳的叛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在史思明南下中原的背景下,这场叛乱两个月后仍被政府摧毁。叛乱首脑康楚元被护送到中央政府处死。
襄阳叛乱平定后。淮西再次叛乱。
淮西的叛乱刚刚平静下来,西南地区又出现了叛乱。
此外,河东、江州、北庭、襄阳几大军都在寻求自治。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历史背景,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史思明率领叛军南下后能很快再次夺取东都洛阳。
首先,大唐帝国需要防止各地可能发生的叛乱,军队必须大规模分散;如果都用来防范史思明,其他地方可能会失控。
第二,大唐帝国不希望将军有太多的军队,军队需要在前面的基础上分散;如果军队过于集中,即使打败了史,相关政府军也可能失控。
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坐在中原的李光碧看到史思明率领军队南下后,只能选择弃守东都洛阳。总的来说,政府军在兵力和组织结构上都无法与史思明率领的叛军相比。
听说史思明率军南下,甚至有人建议李光璧应该直接退到陕郡甚至潼关。
思明乘胜西攻郑州,光毕整个徐行,到洛阳,所谓留守魏指说:“贼乘胜而来,利在按兵,不利于速战。洛城不能守,于公计怎么样?”指请留在陕西,退守潼关,据险以挫其锐。
面对这个建议,李光比当时拒绝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就是这样玩的,皇帝砍了头。面对敌人的进攻,他不战而退500英里,让帝国失去了一系列的经济和军事重地。这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说封常清、高仙芝这样玩,也可以说准备不足,军队都是临时募集的。李光璧敢这样玩,还能找什么理由?
第一,史思明公开叛乱已经快一年了。李光璧坐在中原。如果他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李光璧以前做过什么?
第二,安史之乱已经开始近三年了。如果说中原驻军还是临时募集的,谁能相信呢?
有人建议李光碧坚守洛阳。李光碧说,用我们的力量,围绕洛阳建防线、抛弃洛阳、退到河阳一线是不够的。当然,在退守河阳之前,最好先战略转移洛阳,给史思明留一座空城。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以大唐帝国的人物、物力、财力,以及像李光颉这样优秀的指挥官,为什么不能围绕洛阳筑起防线呢?
要知道,围绕洛阳建防线的战争很多。
最简单地说,在大唐开国战争中,杨玄感、李密都在洛阳城下钝兵,说死说活,就是无法征服洛阳,最后走上了绝路。
简单来说,王世充坚守洛阳城,李世民亲自带领军队攻打洛阳需要近一年的时间。
这本身就证明了夺取洛阳城并不容易。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史思明能如此轻松地再次夺取洛阳城?
最合理的解释显然是,大唐帝国不敢让李光比指挥太多的军队。李光比指挥太多的军队自然可以阻止史思明夺取中原,但李光比想不起来。皇帝用什么来控制李光比?
事实上,皇帝总是像小偷一样防守李光毕。后来,李光毕想不起来了。皇帝想动员李光毕,李光毕公开拒绝;即使看到皇帝陷入危险,李光毕也一直保持不动。你知道,严格意义上,李光毕没有资本与皇帝抗争;如果皇帝给了李光毕对抗自己的资本,那就太好了?
虽然唐肃宗不知道后来的历史,但基于最基本的权力制衡原则,唐肃宗知道,为了打败史思明,他不能给李光碧太多的军事资源。
从童话的思维来看,唐肃宗的做法简单莫名其妙。你怎么能这样怀疑忠诚和世界?甚至,李光毕后来走上了一条邪恶的道路,这也是唐朝皇帝的怀疑造成的。
然而,无论如何,李光弼的军事资源相对有限,组织结构相对分散。据说史思明南下,坐在中原的李光弼只能思考如何进入。
总而言之,皇帝心中的敌人,永远不会是安禄山、史思明,而是所有的军事大佬。
在皇帝看来,只要郭子仪、李光璧等人的权力扩大,他们和安禄山、史思明就不会有本质的区别。@ 为了打败安禄山、史思明,皇帝永远不会让郭子仪、李光璧的权力越来越大。
此时,在皇帝眼里,史思明充其量是手足之患。更不用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一定会杀了他。即使他不能杀了他,那也是一件大事!
你知道,后来安史的其余部分一直与河北分离,大唐帝国仍然顽强地存在了100多年,没有人能说大唐帝国的名存实亡;更不用说大唐皇帝是傀儡了。
郭子仪、李光比等人呢?如果真的失控了,可能会成为心腹大患。大唐帝国收复长安洛阳后,对郭子仪和李光比进行了各种约束,总是让宦官坐在前面控制郭子仪和李光比(鱼朝恩就像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在郭子仪和李光比的头上),甚至故意设定将军不合的格局(李光比和仆固怀恩不服,互相拆台)。
虽然政府军总是绑着前指挥官的手脚平叛,但史思明很难重复安禄山时代的辉煌。双方实力差距太大。
更重要的是,大唐帝国在中原拥有庞大的军队。在这种背景下,史思明几乎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是说他想征服长安,只是想接近潼关。
当然,不要说你想刺穿和打破江淮,也就是说,接近江淮几乎是不可能的。
史思明南下中原时遇到了哪些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