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秦、楚、燕、韩、赵、魏、齐”,是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七大政权,了解其都城,对了解历史也具有重要意义。
有趣的是,七雄虽然多次迁都,但有四个都城的名字,名字延续至今。
本文将探讨战国七雄都城在哪里。
[img]505069[/img]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附近的秦国定都咸阳
秦国原本只是西部的一个小部落。由于无法忍受的进攻,周平王选择东迁,放弃了关中之地。因为秦国有功地保护了周王室,他被分封在这里。
到秦穆公时期,逐渐强大起来,被认为是春秋五霸之一。
秦初,地盘主要集中在现在的陕甘一代,后来吞并了巴蜀(四川),地图逐渐扩大。
商鞅变法后,将都城迁至咸阳,即现在的咸阳市附近,这次迁都影响深远,奠定了关中地区制约世界的战略意图。
定都营,楚国(ying),都城有很多有争议的地方
与秦国的发家史相比,楚国更是颠沛流离,因为爵位太低,甚至公开反抗周王室,但由于地盘大,楚国就像暴发户一样崛起。
地盘变大较快,主要包括湖北地区。
楚国多次迁都,首都位于丹阳,至于丹阳在哪里,现在也有争议。
楚国第二次迁都到英国也是著名的楚国首都,但这也是有争议的。一种说法是,楚国自文王一直在这里,位于湖北省荆州北部的纪南古城。
[img]505070[/img]
另一种说法是,楚国在丹阳之后,曾多次迁都,但每次迁都后,都被命名为“英”,这也很有意思。
综上所述,楚文王时期的“英”位于湖北省宜城。楚昭王时期,由于伍子胥伐楚,都城被打破,楚昭王迁都,又称“英”,位于湖北宜城东南部。
后来,楚昭王将首都迁至江陵,即上述纪南古城。后来秦国突破楚国首都后,楚国迁都为“陈”,又称“陈颖”,位于河南淮阳。
最后一次迁都在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寿春镇,也是楚国最后的归宿。
燕国都城蓟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
燕国虽然是战国七雄中存在感最弱的国家,但却是各国王室中与周天子血统最亲密的诸侯。
秦楚都是暴发户崛起,赵魏韩是瓜分晋国崛起的,齐国是田氏代姜,也只剩下燕国是姬姓血统。
周武王灭商后,将弟弟姬石封在燕地,即燕召公。
燕国的地盘主要包括北京周边、河北北部、辽西等地区。
都城位于蓟区,没有迁都城,在现在的背景区,很多地方还有蓟的名字。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齐国定都临淄
齐国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大的国家,也是春秋时期公然的五霸,但齐国争霸时间不长,齐桓公去世后不久就衰落了。
从公元前489年到公元前379年,经过长期垄断权力,齐国医生田氏终于取代了姜性吕氏的地位,历史上被称为“田陈代齐”。
齐国的地盘相当于现在的山东半岛,在地缘政治上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缺乏深度,五国伐齐后,齐国再也没有崛起过。
长期定都在营丘,后来改名临淄,现在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img]505071[/img]
魏国都城最终定都大梁,位于河南省开封市
战国时期的第一个超级大国,赵、魏、韩分晋后,魏文侯的变化使魏迅速崛起,直接打败了当时的国家,无敌。随着军事胜利,领土迅速扩张。
然而,一个尴尬的问题是,当时魏国领土太多,却无法连接,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
早期都城在安邑,现在在山西夏县北附近。
魏惠王时期为了争霸中原,放弃了向西挺进的战略,而是向东扩张。
为实现这一战略,魏惠王在位期间,将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即河南开封。
然而,魏国搬到大梁后,虽然曾经繁荣起来,但在桂陵战役和马陵战役后,却遭到了东方齐国的狙击,无法实现争霸的愿望。
魏迁都是为了向东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秦国的压制,最终使秦国有机会进行改革,为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img]505072[/img]
赵国最终迁都邯郸,位于河北省邯郸市
赵国是战国时期迁都频繁的国家,对思想变化影响很大,这也是赵国后来成功变法的重要原因。
三家分晋后,赵国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起初,国家在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由于与北方胡人接触频繁,他有胡服骑射,学习胡人穿衣射箭的服装改革。经过胡服骑射改革,赵国在战国后期迅速崛起,也是唯一能挑战秦国的国家。
更有趣的是,赵和魏处境一样,土地分散,远离中原。为了在中原争霸,他先是迁都到中牟邑。现在河南省鹤壁市,最后迁到邯郸市,现在是河北省邯郸市。
当然,这三个都城,其实也是赵国的三个政治军事中心,是赵国强大的表现。
[img]505073[/img]
位于河南郑州新郑的韩国都城新郑
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是最没有存在感的国家,位于强国之间,魏国崛起打韩国,秦国崛起打韩国,楚国崛起打韩国。
只有挨打的命,但不得不说,韩国其实有一个亮点。早年吞并春秋小霸郑国,成为战国七雄。
为了更好地统治郑国的领土,韩国将首都迁往新郑,这也是现有的城市名称。
战国七雄都城在哪里?现在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