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曹魏灭亡的原因,
强大的国力并不意味着它不会灭亡。有两种灭亡方式:一种是外部敌人的进攻导致国家的灭亡,另一种是内部敌人的进攻导致国家的灭亡。仔细看看强大的曹魏,它的灭亡方式属于第二种,被内部敌人摧毁。
从东吴和蜀汉的实力来看,他们的联合实力不能消灭强大的曹魏,所以外部敌人不能消灭曹魏,但曹魏内部的敌人是曹魏灭亡的根源。
[img]503108[/img]
那曹魏内部的敌人究竟是谁?怎样才能消灭三国中最强大的曹魏?
谁是曹魏内部的敌人?
曹魏内部的敌人是谁?是世家大族。在世家大族的共同努力下,曹魏被淘汰,改头换面为晋朝。
曹操出兵之初,他依靠的力量来自曹氏的宗室。随着实力的扩大,他需要更多的人来帮助他管理逐步扩大的领土,因此他多次发布寻求人才的命令,不拘泥于一种招聘人才的方式,其中著名的方式是唯才是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避免选拔人才和看到出身的方式,从而将大量贫困儿童纳入曹魏人才库,在与袁绍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北方的霸主。
因此,曹魏有两个统治基础,一个是宗室,包括曹姓宗室和夏侯氏宗室;另一个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和中小士族。虽然这个家庭已经进入了曹魏的政权,但它并没有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曹丕时期,为了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给予世家大族更大的利益,建立了九品中正制,为世家大族的发展壮大开辟了便利之门。
曹操时期,选拔人一直以唯才是举的方式大量提拔贫困家庭和中小士族。世家大族是受限制的对象,不时被拉来敲打。然而,为了成为皇帝,曹丕放弃了以往的政策,直接把世家大族拉到了舞台上,作为支持他成为皇帝的主要支柱,导致了世家大族蓬勃发展的机会。
[img]503109[/img]
曹魏后期,以司马懿为首的家族不再愿意作为维护曹魏统治的力量,而是希望站在前台,为家族崛起更大的利益,这与曹魏统治产生了利益冲突,从而爆发了高平陵政变。最后,家族占了上风,剥夺了曹魏的政权,成为了晋朝,成为了家族的世界。
三国中最强大的曹魏是如何消灭世家大族的?
曹魏的建立是基于宗室、贫困家庭和中小士族。曹丕即位后,曹操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实施了三项政策。
@ 建立九品中正制,扩大世家大族势力。
在曹操创立曹魏的过程中,虽然世家大族进入了曹魏的政权,但在曹操的刻意压制下,世家大族在朝鲜的实力不是很强,只是对宗族和贫困家庭的有益补充,不能影响朝鲜的政治。
曹操死后,曹丕为了强迫汉天子刘协退位,建立曹氏世界,与世家妥协,建立了九品中正制,吸引世家人才进入曹魏政权。
九品中正制的建立,为世家大族人才进入曹魏政权打开了一扇便捷的大门,实际上给了他们很多特权。另一方面,它限制了贫困家庭和中小士族晋升的道路,甚至一些职位也被完全封锁。慢慢地,上品没有贫困家庭,下品没有学者。
[img]503110[/img]
曹魏强大的权力部门,包括地方政府,被世家掌握,权力转移。这种转移导致了曹氏世界的表面和实际皇权的严重危机。
曹魏继续统治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与家族合作,提供更多的利益,以获得家族的支持,维护曹魏继续统治的机会;二是从家族手中夺取权力,集中到皇室,实现继续维护曹魏统治的目的。
魏明帝曹睿去世后,将幼子曹芳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让他们作为辅政大臣协助曹芳,继续维护曹魏统治。
曹爽是曹魏宗室的代表,司马懿是世家大族的代表。曹睿希望宗室与世家大族能够共同努力,更好地维护曹魏的继续统治。
[img]503111[/img]
曹爽代表宗室,司马懿代表家族,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终曹爽退出,这意味着家族失败,家族占据绝对优势,曹魏失去了制衡力量,导致曹魏被家族灭亡。
@ 曹魏宗室的力量被严重削弱。
曹丕在颁布九品中正制的同时,也做了另一件事,那就是限制宗室子弟力量的发展壮大。
曹丕削减了藩王的权利,经常改变这些藩王的封地,以至于他们不能在一个地方呆很长时间,也不能形成自己的权力范围。曹丕封的这些藩王没有治权和兵权,他们的行为受到官员的严格监视,形成了监狱。
曹丕的政策虽然吸取了汉朝诸侯国混乱的教训,但却留下了隐患。曹魏宗室被圈养,无法参与政治事务,无法获得权力,无法形成自己的力量圈,导致宗族力量薄弱,未来无法与家族竞争。
因此,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过程中,曹氏其他宗室完全失去了竞争的力量,导致世家大族轻松掌握了曹魏的政权。
[img]503112[/img]
@ 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禁止外戚辅政。
在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方面,曹丕甚至比他的父亲曹操还要糟糕。例如,在他登基后不久,一些新政策相继出台。这些政策的实施表面上加强了皇权,集中了权力,但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将皇权置于危险之中。
一是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中常侍和小黄门实际上是宦官。他们是皇帝的代言人,是附属于皇权的爪牙。当皇帝有足够的能力控制皇权时,中常侍和小黄门实际上只是皇帝行使皇权的外延权力;然而,一旦皇帝年轻,甚至无法控制皇权,他们就代表皇权控制权力,以确保皇权不会落入家族手中。
曹丕上台后,废除了中常侍和小黄门,设立了散骑侍和散骑侍郎。同时,他禁止宦官干政,任命宦官为官。他们最高的官职是“诸署令”,从制度上根除宦官干政的根源。这使得宦官失去了支持皇权的依据,被边缘化。
[img]503113[/img]
二是禁止外戚辅政。为了避免外戚干政的情况,曹丕在即位后规定妇女不得预政,群臣不得玩太后,后家不得担任辅政,不得封侯拜爵,也不得横受茅土之爵。
曹丕的措施是为了避免汉代以来外戚干政的现象,从而阻止外戚夺取权力的局面。这一措施的实施也加强了皇权,集中了权力。然而,一旦皇帝年轻或无法控制政府,皇权很容易被朝臣占领,导致朝代的变化。
无论是宦官摄政还是外戚干政,他们都是围绕皇权而来的,一般不涉及朝代的转变。然而,一旦皇权落在朝臣手中,尤其是在家族手中,朝代的转变是不可避免的。
曹丕的这两项措施实际上削弱了皇权的力量,导致世家大族在夺取曹魏政权的过程中没有其他势力可以竞争,导致片面局面。
可以看出,世家大族的发展得益于曹丕称帝后的一系列措施。正是这些措施的实施,导致了曹魏的宗室。内宫势力,包括亲戚和宦官,无法抵御家族势力的扩张,因此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家族在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无法保卫曹魏的皇权,导致司马懿夺取了强大的曹魏政权,曹魏最终被朝代更迭和灭亡。
曹魏灭亡的根源是什么?曹魏的内敌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