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为大家准备了礼乐制度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礼乐”看似晦涩难懂,但可以用现代概念来理解:
“礼”实际上是规则和规则,类似于今天的法律制度;
“音乐”是舆论工具,以音乐和艺术的方式向社会传达规则,影响人们的思维,促使人们按照“礼物”工作。
这就是《礼记》中所说的:“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
礼乐本质上是维护统治的一种方式。
古文记载“商人还是鬼”。根据目前发掘的史料,商朝人确实迷信鬼神,各种祭祀和占卜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周朝成立后,虽然他们也相信祭祀,但他们明白,仅仅依靠这些是维护政权的不足和长期和平。因此,周人结合上一代不系统的教育手段,建立了一系列完整的制度,其中最深远的影响是礼乐制。
[img]502884[/img]
礼乐据说是在周公旦(姬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辅政期间建立的,又称“周礼”。
简言之,礼物是指各种礼仪规范。根据仪式记载,周礼最初有17项内容,包括士冠礼、婚礼、会议礼、乡酒礼、乡射礼、聘礼、朝圣礼、丧礼、祭礼、凶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等,在衣食住行的各个环节都能找到相应的规范,周天子、诸侯、士大夫、平民...当时,社会的所有阶层都对应不同层次的标准。
用今天的语言来解释,礼物实际上是用系统来固化阶级,高低、尊严、年轻、不同。如果你超过了你所在阶级的相应秩序,那就被称为“超越”。“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移动”,指的是这个意思。
就死亡的自然状态而言,不同的身份对应着不同的说法。天子叫“死”,诸侯叫“死”,清医生叫“卒”,士死叫“不禄”,平民和奴隶叫“死”。
但是人们如何在思想上接受这种差异化的待遇呢?这就是“乐”的力量。
《史记·乐书》解释了音乐的作用:“博采风俗,协比声律,补短移化,助流政教”。音乐可以补充治道的缺陷,促进风俗习惯的转变,促进教育。
如果“礼物”是规则,那么“音乐”就是润滑剂;有了“音乐”,人们可以和谐地坐下来谈论规则,形成共同遵守的“礼物”,然后需要“音乐”来帮助实施,引导所有人遵守规则。
也就是说,只有在礼乐的共同作用下,社会才能变得和谐有序。后来,孔孟在周礼的基础上完善,形成了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家体系,形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征;与地球上其他相对无知、依赖宗教或相信武力的文明相比,“礼乐”的先进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中国“礼仪之邦”形象的起源。
[img]502885[/img]
为什么音乐能促使人们守礼?当时的音乐不仅仅是旋律,还有哲学、文学、社会政治、伦理等元素。不同的音乐,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有不同的作用,“云雅颂音理,人民正直,郑伟的歌曲兴奋和淫秽”,也就是说,推广体面优雅的歌曲可以纠正民俗风情;呼号强烈的音乐可以激发士气;郑、卫等地的歌曲会让人心存邪念。
简单粗暴地说,“乐”就像今天的舆论工具,媒体喉舌,潜移默化地鼓励和迫使人们的言行符合“礼”。
在《史记乐书》中,解释了周代乐曲《武》是如何发挥教育作用的。
《武》创作于周武王伐商周凯旋之后,是一场大型叙事性的舞蹈,包括舞蹈、器乐和声乐的伴奏和人们的伴奏,描绘了武王伐商周的整个过程,其实和今天的音乐剧意味着一样。
这部音乐剧包括六章:
一开始,大型舞者手里拿着盾牌,全副武装,然后排好阵列,静静地站着。与此同时,震惊的鼓声响起,象征着周武王在孟津阅兵,等待诸侯来与自己见面;
然后,舞者们从静态进入,做出了激烈而强大的杀敌动作。同时,音乐也被激发和震撼,代表了太公望指挥士兵与殷商军队作战的场景;
第三部分,“三成而南”,军队排列整齐,步伐整齐地转向南方,即凯旋回到镐京庆功;
第四部分,“四成而南是疆”——体现周天子雄师威震天下,南方荆蛮部落前来归顺,疆域扩大巩固;
第五部分,“五成分陕、周公左、召公右”,周公旦、召公石分为周天子左右,为周朝肱骨之臣;
[img]502886[/img]
第六部分,“60%复缀,崇天子”,舞者排成一行,表达对天子的敬意,表示大家在周天子的领导下共同努力,共同创造和平繁荣的时代。
从上面可以看出,《武术》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一首简单的歌曲,而是一部精心安排的舞台剧,包括故事情节,情节紧凑,雄伟,非常令人震惊;
严格训练的舞者装备精良,表情坚定,动作勇敢,让观众不禁想起周军队的力量和力量,自然会出现敬畏、骄傲等情绪;
目睹周天子在诸侯的支持下战胜周天子的场景,充分激发了人们的自信和荣誉感。他们自然会有遵守周礼、创建更强大国家的责任感,整个社会的教育和习俗也会不知不觉地得到改善;
诸侯们看到这种雄伟霸气的音乐,会害怕周王室的武力和号召力,这无疑是对他们的无形威慑,促使他们紧跟周天子的脚步,老老实实守规矩。
在周初,“武术”被认为是国家礼仪的重要载体,每次重大祭祀、庆祝活动,展示了周武王、周王朝的力量和霸道,反映了周天子的地位、尊严不可侵犯,实际上增强了军队、王子、士大夫、人民等各阶层的凝聚力。
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武术更像是一场军事演习,它阻止了那些不忠的人,加强了所有臣民的向心力,使他们自然会选择遵守“周礼物”。
[img]502887[/img]
相应地,其他“音乐”也将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相应的作用。礼物和音乐是不可分割的。通过这一完整的制度,周朝的统治集团用音乐教育人们,用礼仪规范整个社会,实现了数百年的有效统治,促进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和平。
然而,在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日益衰弱,许多诸侯国依靠对辖区内政权、经济和武装力量的控制,逐渐有了与周王室分庭抗礼的潜力。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不再遵守周天子的“礼物”,越狱行为层出不穷。在这种环境下,“礼乐征伐来自天子”逐渐演变为“礼乐征伐来自诸侯”,传统规则逐渐被抛弃。诸侯们依靠武力和权力争夺中原,不断形成新的秩序。这就是孔子哀叹的“礼崩乐坏”。他为了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一辈子都在大喊大叫,但还是没用。
然而,由于几百年来形成的惯性,各诸侯国在春秋时期仍然对周皇帝保持着面子上的尊重。然而,在战国时期,随着周皇帝最大的支持者和姬姓的晋国被韩国、赵国和魏国瓜分,这意味着周礼已经完全崩溃。此时,周皇室的任何音乐都无法教育人们的道德,新时代已经全面到来。
然而,即便如此,以礼乐制度为代表的治理模式无疑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时代。如今,全人类逐渐追求法制与道德并重,类似于礼乐。
什么是礼乐制度?如何通过音乐治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