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孝文帝的改革,大家都会想到什么?
公元499年3月底,一支行色匆匆的军队正从汉水向北行军。这支军队没有击败强敌后的喜悦。此时,北魏孝文帝元宏,一代统帅军队的主人,病情恶化,随时可能死亡。不久,军队前往谷塘原宫进行修复,但就在4月初一,孝文帝元宏因病情再次恶化突然去世,年仅33岁。
公元523年,动摇了北魏帝国统治基础的“六镇起义”爆发。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枭雄尔朱荣、高欢、宇文泰、何拔岳等人登上了政治舞台。在这些人的“努力”下,北魏帝国在河里衰落。公元534年,随着北魏孝武帝元修的逃亡,他们灭亡了。
从冯太后和孝文帝主持的“太和改制”到孝武帝元修西迁关中,北魏帝国只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从巅峰到死亡。动摇北魏国本的“六镇起义”是“太和改制”遗留下来的问题。此外,改革期间孝文帝全面汉化,为北魏的灭亡奠定了基础。
[img]502926[/img]
@ 自古以来,历史学家对孝文帝元宏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促进民族融合、把北魏推向巅峰的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历史上消失鲜卑、崩溃北魏帝国的罪魁祸首。
那么,这位年轻时登基、锐意改革的君王,到底是英雄还是罪人?“太和改制”到底是对是错?
笔者认为,孝文帝无论是对中华民族、鲜卑民族还是北魏帝国,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而不是罪人。“太和改制”虽然有利有弊,但对北魏来说绝对是利大于弊!
为什么这么说?很简单,对于当时的北魏来说,不改革肯定会迅速灭亡,改革还有一线活力,“太和改制”确实给了北魏帝国“活力”;对于中华民族和鲜卑民族来说,改革加快了民族融合,大大缓解了五乱华以来尖锐的民族矛盾。鲜卑民族虽然消亡,但隋唐皇帝都有鲜卑血脉,鲜卑血脉与整个中华民族血脉融为一体!
公元467年10月,拓跋宏(元宏)出生在北魏都城平城紫宫,是献文帝拓跋宏的长子。拓跋宏的诞生象征着献文帝拓跋宏的成长。北魏帝国的权力从冯太后转移到献文帝手中。然而,冯太后和献文帝之间的相互不信任,他们之间的权力斗争日益激烈。
公元471年,献文帝以退为进,将王位禅让给了年仅五岁的拓跋宏,借此机会夺取了北魏的政权。当时北魏帝国可谓内忧外患。北方有柔软的土匪,南方的刘宋也不安分。由于自然灾害,中国人民流离失所,官员治理腐败,人民不谈生活,各地起义层出不穷。
[img]502928[/img]
文献皇帝掌握政府后,虽然不断征服外国,镇压内部起义,但未能改变北魏政治动荡的根本局面。北魏帝国仍处于风雨之中,面临着建筑倒塌的危险。
公元476年6月,献文帝拓跋弘突然死亡(据说被冯太后毒杀)。冯太后再次称朝制,改年号为太和,以孝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开始改革。
从公元477年到孝文帝亲政十几年,冯太后多次下令改革经济、政治、军事、社会风俗,实行均田制、三长制等影响深远的制度,使北魏帝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元490年,孝文帝拓跋宏年满23岁。在冯太后的指导下,孝文帝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经过几次考虑,冯太后开始逐渐将自己的权力移交给孝文帝,并亲自写了《劝戒歌》和《皇帝》来鼓励孝文帝。
同年9月,冯太后去世,孝文帝下诏辍朝,痛哭失声,亲自主持了冯太后的葬礼。这也是他第一次违背祖母的意愿——将冯太后葬在方山永固陵,并在陵墓不远处为自己修建寿宫,准备百年后永远陪伴冯太后。
随着冯太后的去世,孝文帝正式亲政,开始独立肩负改革的重任。在祖母的基础上,他继续重用汉族士人,模仿汉朝的礼仪,建立了完整的礼仪制度和官僚制度,然后以南征的名义整顿官僚,迁都洛阳,为“太和改制”开辟了新的一页。
[img]502929[/img]
南迁洛阳后,孝文帝多次改革鲜卑旧俗,然后改变汉姓和汉服,开始全面汉化,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王朝的发展,缓解了尖锐的民族矛盾。
然而,公元499年,33岁的孝文帝英年早逝,后继者的无能,“太和重组”最终没有继续下去。许多遗留的问题被宣武帝控制的北魏王朝的“全盛时期”所掩盖,其中包括“北京北部的六个城镇”。
对北魏来说,孝文帝的改革是对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