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允在三国是什么样的人?如何评价董允?
公元227年,陕西汉中远离蜀汉首府成都。早春,刚升起的太阳还带着一点寒意。在林木森森的郊区,一队威武的士兵手持戈戟,精力充沛,等待宰相诸葛亮下令,首次出祁山北伐曹魏。这时诸葛亮还在军帐里沉思,戴着龙巾,他轻轻地摇着鹅毛扇,脸上露出一丝忧愁。他想到刘禅,一个缺乏经验、喜欢享乐的后主,总是不放心。当他去那里的时候,刘禅独自处理国家事务。如果有三长两短,他怎么能配得上刘备先皇的孤独呢?
诸葛亮是一个谨慎的人。他已经考虑了朝廷的人事安排。于是他拿出昨晚写的《出师表》,郑重交给营外的特使,让他星夜驰回成都,呈现刘禅。
[img]502481[/img]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并推荐了他认为能负责国家大事的贤人良臣:“侍中、侍郎郭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都是诚实、忠诚的,都是以先帝为基础的。愚以为宫中的事,事无大小,所以咨之,然后实施,一定能补阙漏,有所好处。...至于考虑损益,进尽忠言,游之、祎、允之任也。....如果没有兴德之言,就会责怪攸之、祎、允等慢,以彰其咎。诸葛亮称赞的三人之一董允是泸州人引以为豪的邻里同乡。随着诸葛亮《出师表》的广泛传播和影响,董允的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响亮。
董允(?——246年),字休昭,是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镇人。董允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董和之子。据史书记载,董和曾与诸葛亮同事,深受诸葛亮赏识,两人交情深厚。董和政事勤勉,廉洁自律,死时家无分文。董允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充满了诗歌和书籍。在父亲的言行下,他诚实,敢于说实话,有积极进入世界的政治抱负。刘备立为王子时,董允曾为陪同刘禅的宫中舍人,后升为洗马,任王子侍从官。刘禅继位后,命董允为跟随自己的黄门侍郎。不久,他被提升为侍中,负责宰相的职务,并担任虎贲中郎将军。他带领宫中宿卫亲兵,负责宫中警卫的安全。
虽然董允身居重要地位,权重很高,但他从不依靠权力,霸气十足,而是兢兢业业,埋头打理朝政,忠于蜀汉王朝,努力建设国泰民安,使蜀汉繁荣昌盛。董允不仅勤民为政,而且大胆直言,经常纠正刘禅的各种不当行为。沉迷于享乐的刘禅,有一段时间沉迷于美,厌倦了在宫中玩妃子,想到在外面选几个新鲜漂亮的。一天晚上,他穿着便服,带着宦官黄皓溜出宫殿,来到成都最繁华的歌舞坊。他看上了一个妖冶的舞女,便悄悄带回去。没想到董允知道了这件事。董允下令将舞女送出宫中,并严厉批评刘禅:“今妃强已有,实在不宜增加。由于对董允威严的恐惧,刘禅再也不敢到处“海选”美女了。宦官黄皓经常奉承刘禅,想升职发财。董允看得很清楚,经常严肃劝诫刘禅,怒斥黄皓。黄皓非常害怕董允,不敢胡作非为。董允活着的时候,总是只是个小宦官。
[img]502482[/img]
董允为官一生,两袖清风,淡泊名利。鉴于其显著的成就,许多蜀汉官员甚至作为益州刺史的蒋婉也向刘禅写信,希望给董允加官进爵,奖励食城,但董允一一拒绝。据说刘禅曾经采纳过一位官员的建议,悄悄地以董允的名义划出了整个分水镇,作为他及其子孙后代的享受之地。听说这件事后,董允一边写刘禅一边坚决拒绝接受,一边日夜骑马回分水镇,烧掉地契,一个个把分配的土地还给村民。董允的举动感动了分水村民,他们还在津津乐道地讲述这个故事。
董允诚实谦虚,总是平等待人,礼贤下士。据说有一年春天,长期在外的董允突然想起了乡愁,想回老家分水,听听熟悉的地方口音,看看美丽的风景,于是约了尚书令费毅等朋友回家玩。车开准备好了,正要出门的时候,刘禅的一个年轻侍从董恢慕名来访,董允立刻热情地接待了他。董恢见此,大为感动,但又很不安,便请求告别,下次再来。董允不允许他离开,坚持让他坐下来:“我和费毅等朋友一起旅行是为了说话。现在我丈夫来到寒冷的房子,这是一个很好的交谈机会。我怎么能错过这次会议呢?于是董允放弃了回家探望的愿望,整夜与董恢长谈。
董允就是这样。在宦海风浪和人生漩涡中,他始终恪守清正廉洁的政治道德,为蜀汉和人民着想。因此受到蜀汉士民的尊重,将他与诸葛亮、蒋婉、费祎并列为“四英”。即使他的脚步已经远去,蜀汉人仍然怀念他。为此,董允家乡的村民在分水镇大悲村董允坝为他选地建墓,传说是衣冠冢。阮时升,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时任泸州刺史,曾修缮董允墓,并立墓碑和诗碑。阮时升在诗中称赞董允的道德功绩:
两朝存故里,人亡千年孤坟。
山河未改生前旧,今瞻陇下云。
遗冢有墓犹识性,推荐平无主独悲君。
遥知英爽还在,欲挽炎精日已过。
时间已经过去了1700多年,三国争端,蜀汉风云,早已随着历史的浩瀚湍流,在我们的叹息和默哀中悄然消失。但董云不是。历史记住了他,人民记住了他。董云和他的故事,像千年不朽的胡杨树,无论历史的风沙如何肆虐,依然年轻美丽,绿色永远存在!
三国中董允是什么样的人?他的历史评价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