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朝有多荒唐?
[img]496440[/img]
万历年间,有一位官员的书记叫孙丕扬。众所周知,官员在六部长官中的地位相当高,他的工作关系到整个官僚。从目前的角度来看,官员相当于组织部、人事部和组织部的集合。身居高位的孙丕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制度——抽签选官。
最离谱的是,这一政策一出台,就受到了当代统治者的好评。后来到了清朝,这一制度被沿袭,成为清朝的常驻政策。
万历二十二年,孙丕扬演奏疏,制定了《制约法》的章程。具体内容是,在选拔官员的过程中,官员部门首先在竹签上写下候选人的区域、官员和其他信息,然后将所有竹签放入竹签筒中。然后,所有预备役官员都在管子里抽签。
幸运的是,他们可以在富裕地区担任重要职位;如果你运气不好,你只能在鸟不拉屎的地方当芝麻官。这个系统取决于运气,无论你的能力如何。明清交替完成后,清朝统治者遵循了这一制度。一旦有地方官员外调,他们将遵守约束法,并通过抽签决定地区和官方职位。
[img]496441[/img]
那么,制定了约束法的大臣脑子里有多少水呢?
仔细翻翻历史资料,事实并非我们所想的。《明史》白纸黑字记载了孙丕扬的人生简历,从他的政绩来看,这位官员曾担任刑部尚书。刑部和官员都是关键部门,在“七十有八”的年龄还能“白头趋朝”,可见这位老人不仅官运亨通,而且能力也不错。据记载,孙丕扬在担任官部尚书的过程中,刚正不阿,没有一个投机者能从他这里走到后门。
在这种情况下,他为什么要发明抽签选官这种让自己背后名蒙羞的制度?
这也从宦官专权的历史背景开始。万历朝后期,宦官的权力向野外倾斜,宦官的爪子已经伸向外庭,影响了官员的任免。几乎所有关键职位都由宦官决定的候选人占据。显然,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太监党将在不久的将来遍布野外。如果孙丕阳想打破这种情况,他只能通过改变选拔制度,即发明制度。
孙丕扬的这个决定可以说是相当无奈的,他不想和阉党勾结,又怕得罪朝野的太监。@ 只有这样,官员的选拔才能相对“公平公正”。所有外放的官员,都是靠运气来选调的,这总比阉党指派的那些人要好。据说孙丕扬制定这一政策后,人们都说官部尚书办事公道。从这种现象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万历朝真的烂到了骨子里。
在此期间,结党营私、卖官、卖爵的现象屡见不鲜。礼部靠科举赚取暴利,官员靠选调发财。文武官早就对这种现象视而不见了。朝中有阉党王振操纵大臣,连于谦这样的能臣都被关进了监狱。如果不是山西河南的人请愿,恐怕大人会被埋在万历朝。
严嵩的上位是他提供了“千辆资金”,从而成功爬上了内阁首辅的高位。严嵩当权后,为了收回这笔费用,他开始卖官。严嵩被抄回家后,总共发现了3.42万黄金和200万白银,还有无数其他珍宝。
[img]496442[/img]
俗话说,万历皇帝是一位平庸的君主。内廷被太监严格控制,外廷有严嵩这样的高官。从宰辅、六部到各级官员,形成了一条必须纠缠的利益链,对国家官员的治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孙丕扬发明的抽签选官法是最后的好办法。
相比之下,明朝的官员选拔制度比以前公平得多。
@ 《明史》高度赞扬了孙丕扬的做法,认为这一制度的引入虽然使官员无法区分才能选择官员,但却杜绝了营私欺诈的弊端。如果没有孙丕扬,恐怕明朝的官员治理会进一步恶化。这也是因时制宜、因事制宜的表现。我们不能从现代人的角度来批评和评价它。
孙丕扬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流曲镇,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当地激进分子的严重破坏,现在只有遗迹。
为什么从这个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出一个王朝的荒谬?
一个国家要靠抽签选官来保证人事任命的相对公平,说明政权真的烂到骨子里了。
明朝中后期的选官制度是什么?有多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