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昭君的故事几乎为妇女和儿童所知,一直被传播为美丽的谈话。虽然王昭君维持了汉匈关系半个世纪的稳定,但他以牺牲个人感情为代价,至少在婚姻中。
王昭君出塞和亲,最初嫁给了呼韩邪,被匈奴变成了宁。她和呼韩邪生活了三年,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伊屠智亚师。呼韩邪死后,昭君再婚了呼韩邪生的长子复株累若,生了两个女儿。鸿嘉元年(前20年),复株累若单于去世,昭君从此丧生,不到两年就去世了。
[img]497567[/img]
在第二次婚姻中,王昭君以后母的身份嫁给了她的儿子。她不愿意。根据《后汉书·南匈奴传》:“及呼韩邪死,他的前王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命令从胡俗,然后复为后单于王氏燕。”这里面不乏强迫。
王昭君的再婚也涉及到匈奴丑陋的婚俗——收继婚。什么是收继婚?根据《史记·匈奴列传》,匈奴“父死,妻后母;兄弟死了,都娶了他的妻子”。简单来说,就是“妻母娶嫂”,儿妻其母,兄弟收弟妻,弟弟继兄弟妻。需要强调的是,父亲去世后,儿子只能娶后母,对于自己的母亲,这是绝对不能娶的。从传统儒家的角度来看,收继婚始终违背人伦和道德标准。大汉使臣到达匈奴时,直言人伦颠倒,不能直视。由于氏族完整性的需要,匈奴人有自己的解释。
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当时,匈奴社会仍处于氏族社会的延伸阶段。氏族妇女不属于丈夫本人,而属于氏族内部的所有人。丈夫死后,如果妇女嫁给其他地方或其他家庭,她们实际上会削弱家族的力量和财产。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逻辑中,女性被视为一种财产,可以通过收继婚来约束自己的家庭,防止财产的转移和外流。
匈奴男性比女性享有更多的继承权。这种继承,无论是“妻子的继母”,还是“报告寡妇的嫂子”,都反映了男权主义。女性失去了真正的发言权和选择,甚至是再婚权。
在汉代相对宽松的婚姻背景下,王昭君无疑遭受了痛苦。难怪她提议回家。
[img]497568[/img]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匈奴的收继婚令人脸红,但汉族不存在吗?不。在封建社会,弟弟娶寡嫂,尤其是贫困家庭,也很常见。然而,这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相反,政府甚至在明清时期发布了法律命令。但这种现象仍然存在于民间。
王昭君死后强烈要求回汉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