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之战
公元前403年,周伟烈王看到晋朝的总体趋势已经消失,不再维护晋朝的统治。相反,他选择将晋朝清朝赵魏韩三位领导人魏斯、赵籍、韩虔分为诸侯,由此建立了赵、魏、韩三国。
这一事件在《资治通鉴》中被司马光列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点。在这一事件之前,虽然周王室已经衰落,但在晋国的支持和鲁、燕、宋等国的保护下,齐、楚等国都不敢窥探周王室。如果他们想称霸,他们只能打着“尊王熙夷”的旗号。然而,这一事件发生后,晋国作为周王室的重要诸侯国,风流云散,周王室失去了一座大靠山。此外,周王室在这一事件中展示了第一只老鼠的两端,这使世界各国都感到寒冷。从那时起,没有诸侯国尽最大努力维护周王的权威,保卫周王室。
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升级为以灭国为目的的并购战争。各国争先登上世界霸主的祭坛,取代周王室,号召世界。魏是第一个登上祭坛的人
[img]497044[/img]
公元前445年,魏斯从祖父魏桓子手中承担了魏的负担。当时,赵、魏、韩三家经历了晋阳之战,瓜分晋国已成事实。与北方的赵和南方的韩相比,魏的地块分散,无法形成有效的集权统治,军事实力弱于赵。当时,韩赵两家经常发生摩擦,战争和小战争层出不穷。魏斯深深地感受到了魏国强国的必要性,于是他开始礼貌和接纳人才。
公元前403年左右,一群像李悝、吴起、翟黄、西门豹这样的人才聚集在魏文侯身边。在他们的悉心帮助下,魏文侯很快在魏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变法,历史上被称为“李悝变法”。这一变化后,魏迅速强国,化解了韩赵矛盾。三家齐头并进,西败秦,北灭中山,东破齐,南击楚,使魏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流强国,稳定了世界霸主的祭坛。
众所周知,魏国霸权终结的象征是公元前343年的马陵之战。然而,为什么马陵之战是魏国的衰落,而桂陵之战并没有成为魏国落入世界霸主祭坛的象征?
让我们回顾一下桂陵之战的历史。
[img]497045[/img]
公元前354年,由于赵国此前曾与齐、宋等国展开会盟,随后大举攻击魏国保护国卫国,挑战魏国霸权,魏惠王一怒之下调动魏军主力,命令将军庞涓直奔赵国都邯郸城。赵成侯赵语看到大事不好,便派使向齐国求助。
此时,齐国国王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齐威王。齐威王早就想挑战魏国的霸权,但他从未找到合适的时机。魏国精英们大举攻击赵国,这让齐威王看到了击败魏国的机会。因此,他采纳了大臣段干朋的建议。士兵分为两条路,一路攻击魏国重镇襄陵,另一条路由田忌、孙斌等人领导,救助赵国。
针对魏国的空虚,孙膑建议田忌带军直奔魏国都大梁,以解邯郸之围,这就是“围魏救赵”典故的由来。面对曾经的失败者如此挑衅,傲慢了半辈子的魏惠王自然受不了。他挥了挥手,甚至下了几个诏书,命中已经占领邯郸的魏国将军庞涓回到救援大梁,歼灭了来犯的敌人。然而,他从来没有想过庞涓会因为轻敌而在桂陵战败被俘,魏军先锋全军覆没。
[img]497046[/img]
桂陵战争结束后,由于魏军主力仍在卫国,随时可以突破齐国,切断田忌所有军队的退路,齐威王不敢冒险,于是命令田忌带领军队转攻魏国重镇襄陵,迫使魏军主力回归师资。
随着齐军主力的到来,襄陵魏军的防守压力急剧增加,魏惠王迅速命令魏军主力南下,帮助重镇襄陵。因此,战国时期的“襄陵之战”拉开了序幕,这在战国时期非常重要,但鲜为人知。
随着魏军主力的到来,“齐之技击不能遇魏之武卒”的场景再次重演。齐军连战连败,不得不收拢军队,开始与魏国对峙。
魏惠王从桂陵之战中吸取了教训,不再想单靠魏国对抗齐、卫、宋联军,而是诱惑隔岸观火的韩昭侯介入襄陵之战,加入魏国阵营。看到齐军输给魏武卒,韩昭侯认为魏国立于不败之地,于是调动韩军突袭联军侧后,联军阵脚大乱。魏军趁势发动全线进攻,三国联军惨败,齐威王不得不再次向魏国示好。
第二年,魏惠王强迫赵成侯签署了屈辱的《漳水之盟》。宋、鲁等十二国再次崇拜魏国。公元前350年,魏国转而攻打秦国,迫使秦国退出桂陵、襄陵之战期间侵占的魏国土地。秦孝公被迫前往桐田与魏惠王会盟。从那以后,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敢于挑战魏国。魏国挽回了桂陵战争中的损失,巩固了世界霸主地位
为什么马陵之战是魏霸的终点站?战斗的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