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古代谋士出谋划策时,分上中下三策的原因是什么?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提出建议最聪明的方法从来都不是直接进入主题,而是提供各种替代方案。原因只有一个:如果你不能吃领导者的想法,最好不要过早暴露你的真实想法,以免给自己贴上主导和为上级做决定的标签。

更有甚者,由于双方位置不同,顾问眼中的上策,从领导的角度来看,大多不一定是最好的。

结合正面和负面的例子,我们会有更直观的理解。

商鞅见秦孝公的套路其实和中下三策差不多。秦孝公发布的求贤令要求很简单:“能出奇强秦”。商鞅听到这个消息后,通过贿赂宠臣景监,有机会被秦孝公采访。

但在这个时候,他面临着一个问题:秦孝公很年轻,很快就上任了。据估计,秦国人不知道他的性格和喜欢什么样的政治风格,更不用说外国商鞅了。如果你贸然直接抛出自己激进的法家思想,你可能会当场被轰炸,或者你可能会像你叔叔痤疮给秦惠王的意见一样:“如果你不能用他,你就杀了他。”。

因此,为了安全起见,商鞅采取了循序渐进、逐步试探的方法。史书上说,商鞅见过秦孝公四次,每次都有不同的计划:

[img]492250[/img]

前两次提到“帝道”、“王道”,即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的礼乐仁政,可以理解为儒家思想。当时,虽然没有多少人真正使用这个概念,但由于“政治正确”、听起来冠冕堂皇,至少没有道德风险。

但秦孝公听了几天打哈欠:这些观点本身没有问题,但至少要180年才能真正生效。谁能继续下去?老生常谈,没有新意,坏评论。之后,他还批评了景观监督员:你推荐给我的是什么!

但商鞅暗自高兴。然后他提出了“霸道”,即春秋五霸常用的方式。这一次,秦孝公有点感兴趣,但还是不够:效果还是太慢了!

这时,商鞅终于松了一口气:他面前的年轻人似乎确实是一个功利主义者,没有陈腐思想的束缚,开拓进取,极其务实。直到那时,他终于提出了自己的真实计划:全方位法家的概念,见效快,但极其严格,几乎令人震惊。

众所周知,秦孝公“大悦”,立即让商鞅参与国政治的处理,不久就委托他全权负责在秦国实施变法。

事实上,作者高度怀疑商鞅四次会见秦孝公是一种艺术加工技术。既然他对前两次非常不满意,为什么秦孝公愿意接连见到第三次和第二次会议?在同一次会议上,连续抛出四种观点更为合理。

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案例直接抛出了上、中、下三策。

一是庞统在三国时期为刘备制定的取益州之策:

上策是挑选精兵,日夜偷袭成都;

中策是杨怀、高沛的设计,赢得了要地,夺取了他的兵马,然后稳步杀向成都;

[img]492251[/img]

下策是退还白帝城,与荆州成角之势,慢慢磨死刘璋。

其中,下策显然是凑数:既然已经打草惊蛇了,还想和占地利的刘璋打消耗战?自寻死路;

最好的政策属于军事冒险,攻城战一直不容易,更不用说放弃行李和设备,轻兵攻击城市坚固的墙壁,整体稳定的成都?也许他会被饺子包起来。后来,刘备几乎花了一年时间攻打罗县,证明了这一点。刘备一生中,虽然被无数次击败,但从未被击倒,依靠安全务实的风格。

因此,庞统之大费周章地列出了三个计划。事实上,他心里有一个最喜欢的计划,但他不想让刘备误以为他想教他做事。有各种各样的计划。领导你是制定战略和决策的人。

另一方面,是李密为杨玄感制定的造反路线图。

公元613年,杨迪皇帝亲征高句丽,在黎阳监运物资的礼部尚书杨玄感趁机谋反,提前找到了平日故意交朋友的李密提出建议。李密很快提出了三个想法:

[img]492252[/img]

上策,率兵北上,守住隋朝远征军的退路,与高句丽前后夹击,迫使杨广弹尽粮后举手投降;

中策,关中四塞,易守难攻,物资丰富,自成一体。秦、汉、北周都依靠这里合并世界。所以,还不如趁天子出门直杀关中,而中原此时已经动荡不安,失去了杨迪皇帝的根本竞争力;

下策,就近拿下东都洛阳。

显然,关陇贵族后裔李密的初衷是中策。后来,李渊太原开兵后,几乎完全采用了这一思路。然而,坑爹的杨玄感选择了下一个政策。他的小算盘是绑架东都朝廷官员的家庭,胁迫人们站在他一边。

后来的方向证明,杨玄感为自己挖了一个坑。看到被各种平叛军包围,他忙着向关中前进。结果,他半路被骗攻打红农宫,最终被屈突通、于文述、来护儿追上胖殴而死。

上、中、下三策的套路似乎随时都行不通,还要看自己面对的领导是谁。

但是如果不给领导各种备选方案,直接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可能会有什么后果呢?这里有一个熟悉的案例。

官渡之战前,谋士田丰坚决反对袁绍南下与曹操的决战,但主张曹操依靠绝对优势和实力,以精兵的攻击拖垮四战之地。

[img]492253[/img]

他甚至用这句话吓唬袁绍:“今释庙胜之策,决成败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如果你没有野心,你会后悔的。”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听我的万全之策,你会冒险去决战。如果你输了,世界上就没有后悔药了。

让我们不要说袁绍是否真的很吝啬。事实上,面对几乎赤裸裸的下属威胁,很少有领导能忍气吞声。我们也知道后来的结果。袁绍在失败的路上说:“我没有听田丰的话。我真的输了。这家伙会嘲笑我的。”于是,田丰卒。

如果田峰不那么诚实坦率,他还假装提出了一系列上、中、下三项政策,全面列出了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并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作为中间政策。这样,即使袁绍仍然选择南下决战,即使他最终输了,田峰80%也不可能有任何生命危险:我列出了所有的可能性,领导决定,如果你输了,你会尴尬地找我麻烦吗?

自古以来,人性就是一样的。任何时候都不要表现出你能看穿领导,更不要试图教领导做事。太真实了,可能没那么受欢迎。


古代谋士出谋划策时,分上中下三策的原因是什么?古代谋士出谋划策时,分上中下三策的原因是什么?

,,,,,,

  • 凌统简介 三国时期,东吴顶梁柱偏将军凌统生活
  • 凌统(189-237,一说217),吴郡余杭(今浙江余杭)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凌操之子,名气少,为人有国士之风,在多次战役中表...

  • 揭秘:曹操为什么不选曹植作为魏国的继承人?
  • 曹操下密令询问一些重臣的意见,以便册立太子。崔燕于是公开回答:“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颜...

  • 多情吕布一生中最大的错误:误以枭雄为兄弟
  • 吕布不是那种只能留在妻子石榴裙下的奶油小生。吕布一生纵横,多年来分居州县。他是徐州牧的官员,省部级高级官员,军区总司...

  • 王军灭了三国东吴?这位顽固的主兵不血刃地统一了江南
  • 红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王军,出生于世代二千石官家,属世袭权贵子弟。王军的生活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早年的王军虽然机...

  • 诸葛亮最大失败:诸葛亮怎样错过最好的消灭曹操机会
  • 三国期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打算由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达长安,一...

  • 刘禅是阿斗?事实上,三国中唯一一个输掉世界的人是独一无二的
  • 乐不思蜀讲述了三国时期刘备儿子刘禅的故事。直到今天,“这里乐,不思蜀”这句话一直被后人视为窝囊废的代言人。 以下是《三国...